第170章 诸葛亮草船借箭

江东大营之中,气氛凝重而又隐隐透着一丝紧张。周瑜端坐在营帐的主位之上,刚刚得到曹操已杀蔡瑁、张允二人的消息,他那原本英挺的面庞此刻难掩喜色,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烁着得意的光芒。只见他猛地站起身来,快步走到一旁的鲁肃面前,神色急切却又压低了声音说道:“子敬啊,此计虽妙,但那孔明智谋过人,犹如那深藏不露的夜枭,我实在难以揣测他是否已洞悉其中玄机。你且速速去探探他的口风,看看他到底是否知晓此事。这关乎我军大计,务必谨慎行事,切不可露出破绽。”

鲁肃微微躬身,领命而去。他的心中却犹如揣了一只小兔子,有些忐忑不安。他深知诸葛亮的聪慧绝非寻常人可比,这一趟前去,实在是吉凶难料。他一边走一边暗自思索着诸葛亮可能会有的反应,脚步不自觉地有些沉重。他心想,诸葛亮平日里总是一副胸有成竹、淡定自若的模样,此番面对自己的试探,会不会早已看穿一切?又或者他会不动声色地隐瞒自己的所知?鲁肃的眉头微微皱起,心中满是忧虑,脚步却不敢有丝毫停歇,径直朝着诸葛亮的居所走去,只希望能从诸葛亮的只言片语中探出些许端倪,好回去向周瑜复命。

在那布置简约却不失典雅的居所内,诸葛亮正对着一幅军事地图陷入沉思,案几上的烛火摇曳闪烁,仿佛也在映照他心中那深不可测的智谋。此时,听闻鲁肃前来求见,诸葛亮那深邃的眼眸中瞬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之光,恰似夜空中划过的流星。他随即整了整衣冠,稳步迎向鲁肃,旋即拱手笑道:“子敬啊,来得正是时候,亮这里正有一事,正要向你贺喜呢。”

鲁肃听闻此言,脸上满是疑惑之色,那两条浓眉紧紧皱在一起,恰似两道未解的谜题。他不解地问道:“先生,这喜从何来?我实在是摸不着头脑啊。” 诸葛亮轻轻摇着手中的羽扇,那羽扇有节奏地摆动着,仿佛在诉说着他心中的从容与淡定。他缓缓开口说道:“子敬,都督此番特意让你来探我是否知晓那件事,这难道不是喜事一桩吗?”

鲁肃一听,心中猛地一惊,就像是平静的湖面被一颗石子打破了宁静,脱口而出道:“你如何得知是都督让我来的?这……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诸葛亮微微仰头,神色间洋溢着自信的光彩,仿佛世间万物皆在他的掌控之中。他说道:“子敬啊,此计看似巧妙,实则不过是能暂且骗过那蒋干罢了。曹操虽一时被这表象所蒙蔽,但以他的老谋深算和敏锐洞察力,必然很快就会醒悟过来。况且,我听闻曹操已任命毛玠、于禁为都督,这二人在水军指挥上怎比得上蔡瑁、张允?如此一来,曹军的水军实力大减,江东便可暂无忧虑了。”

鲁肃静静地听完诸葛亮的这一番话,心中暗自对诸葛亮的智谋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深知诸葛亮所言句句在理,每一个推断都精准无误,犹如那神来之笔。但他此刻也明白,自己不宜再多言语,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于是,鲁肃默默地将诸葛亮的话一字不差地记在心中,便告辞离去,匆匆赶回江东大营,将诸葛亮的话原原本本地告知了周瑜,等待着周瑜的下一步反应。

周瑜静静地听完鲁肃的禀报,刹那间,脸色变得惨白如纸,大惊失色之情溢于言表。他那原本炯炯有神的双眸中,此刻飞快地闪过一丝狠厉之光,仿佛一头被激怒的猛虎露出了锋利的獠牙。他猛地一拍桌案,站起身来,咬牙切齿地说道:“此人智谋太过惊人,犹如那翱翔九天的雄鹰,时刻窥探着我军的一举一动,若不除之,必成我江东大患,决不可留!”

鲁肃见周瑜如此决绝,心中焦急万分,连忙上前一步,双手作揖,诚恳地劝道:“都督,万万不可啊!如今大敌当前,曹操虎视眈眈,若此时杀了孔明,定会被曹操视为心胸狭隘、容不得贤才之人,如此一来,我军在天下人面前的名声将大受损害,于军心士气亦是极为不利啊。还望都督三思而后行!”

周瑜听了鲁肃的劝谏,并未立刻作答,而是在营帐中来回踱步,眉头紧锁,沉吟片刻后,突然停下脚步,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冷笑,那笑容中透着让人不寒而栗的寒意。他缓缓开口道:“子敬不必担忧,我自有妙计取他性命,定让他死而无怨,且旁人也无话可说。哼,就算他诸葛亮智谋超群,也难逃我这精心设计的圈套,这次,我定要让他知道,与我周瑜作对,绝没有好下场!” 说罢,周瑜眼中闪过一丝阴鸷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诸葛亮在他的妙计之下陷入绝境的模样。

晨晓时分,曙光初现,江东营帐沐浴在一层淡淡的金辉之中,周瑜的营帐内却气氛凝重。他端坐于主位之上,心中早已盘算好一番计谋,遂派遣亲信去请诸葛亮前来议事。

不多时,诸葛亮步履沉稳地步入帐中,神色从容,气定神闲,仿佛周遭的紧张氛围都与他无关。周瑜见诸葛亮已到,微微抬眸,目光中带着几分审视与试探,开口问道:“诸葛先生,如今形势紧迫,不久之后便要与曹军在水上展开一场生死较量。以先生之高见,您认为何种兵器在这水战之中最为关键、最能左右战局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诸葛亮羽扇轻摇,举止间尽显潇洒与自信,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自然是弓箭。水军交战,相隔距离较远,弓箭既能远距离攻击,又可有效地压制敌军的进攻势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周瑜听闻此言,心中暗忖,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脸色却陡然一沉,犹如乌云蔽日,语气也变得沉重起来:“先生所言极是,我亦是这般想法。只是当下我军诸事繁杂,军备调度困难,军中箭矢严重短缺,这无疑是一大隐患。思来想去,我想请先生您来负责监造十万支箭,以解燃眉之急。先生,这可是关乎我军生死存亡的公事,还望您不要推辞,担起这份重任啊。”

诸葛亮心中仿若明镜一般,洞悉周瑜此举的真正用意,无非是想借此刁难自己,甚至是寻找借口将自己除去。然而,他神情依旧镇定自若,没有丝毫的慌乱与畏惧,神色平静地拱手应道:“都督如此信任亮,委以如此重任,亮自当竭尽全力效劳。只是不知这十万支箭需在何时交付呢?毕竟军情紧急,时间的把控至关重要。”

周瑜见诸葛亮没有丝毫推脱之意,心中不禁有些意外,但他很快便稳住心神,故意提高声调问道:“以先生之能,十天时间,应该足够造得好了吧?” 周瑜心想,这十万支箭绝非易事,十天时间虽紧,但也算是勉强可行,他料定诸葛亮不敢轻易应下。

诸葛亮却轻轻摇了摇头,神色镇定如巍峨高山,不卑不亢地说道:“都督,如今曹军来势汹汹,随时都有可能发动进攻,若要十天,实在是太过漫长,恐怕会贻误战机,使我军陷入被动之境。亮只需三天,便可交箭。”

周瑜闻言,眼中瞬间闪过一丝惊讶之色,这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他本以为诸葛亮会百般推脱,或者提出一些难以实现的条件,却没想到他竟然如此自信地将时间缩短到了三天。周瑜凝视着诸葛亮,试图从他的脸上找出一丝破绽或者犹豫,但看到的只有那坚定的神情和深邃的目光。片刻之后,周瑜面色一凛,继而严肃道:“军中无戏言!先生既然如此有把握,可敢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微微一笑,那笑容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深意,让人捉摸不透。他坦然地说道:“有何不敢?” 说罢,当即命人取来纸笔,挥毫写下军令状:三日造不完,甘愿受重罚。随后,诸葛亮又神色从容地说道:“今日已然来不及准备各项事宜了,便从明日算起,三天后,都督只需派五百士兵到江边取箭便是。”

诸葛亮拱手告辞,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出营帐。周瑜望着他离去的背影,眼神中透露出一丝阴鸷与得意。待诸葛亮走后,周瑜立刻暗中召集负责造箭的工匠,面色阴沉地吩咐道:“这几日你们只需做做样子便可,故意拖延工期,不必着急赶工。还有,那些造箭所需的物品,也不必准备齐全,且看那诸葛亮三天之后如何交差。哼,我倒要看看,他这次如何能逃出我的手掌心!” 工匠们领命而去,营帐内只剩下周瑜一人,他嘴角微微上扬,仿佛已经看到了诸葛亮因无法完成任务而受到惩处的画面,然而,他却不知,诸葛亮早已胸有成竹,一场精彩的智谋较量即将拉开帷幕。

几日来,江东大营中众人皆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忙碌筹备,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压抑。鲁肃心中亦是忧虑重重,一方面担忧着与曹军交战的胜负,另一方面又因诸葛亮立下的三日造十万支箭的军令状而揪心。这日,他脚步匆匆地前往诸葛亮的居所,一路上眉头紧锁,满心的不安。

诸葛亮此时正在屋内踱步沉思,见鲁肃匆匆赶来,立刻迎上前去,脸上满是焦急与无奈,愁眉苦脸地说道:“子敬啊,你可算来了!这可如何是好?三天时间,如此仓促,要造好十万支箭,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你我相识已久,你也知晓我的难处,如今这困境,你可得救救我啊!”

鲁肃面露难色,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先生啊,这是您自己亲口承诺三日便能交箭的,如今这局面,我实在是想不出有何良策能帮到您。” 诸葛亮环顾四周,见无人留意,便凑近鲁肃,神色神秘地压低声音说道:“子敬,事到如今,唯有一法或许可行。请子敬借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安排三十个军士。船身务必用青布严密遮盖,不能露出丝毫破绽,两边各扎一千个草把,记住,一定要扎牢实。此事干系重大,我自有妙用,三天之后,必定能有十万支箭交付。只是此事千万不可让公瑾知晓,否则,你我皆有大祸。”

鲁肃听着诸葛亮的这番话,心中满是疑惑,瞪大了眼睛,实在想不明白这看似荒诞的要求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玄机。但他看着诸葛亮那诚恳而又充满期待的眼神,犹豫片刻后,还是咬了咬牙答应了下来。鲁肃离开诸葛亮处后,径直回到周瑜营帐,向周瑜报告诸葛亮的情况。他神色略显紧张,声音微微颤抖地说道:“都督,那诸葛亮并未如寻常那般索要竹子、翎毛、胶漆等造箭之物,只是…… 只是在营帐中来回踱步,唉声叹气,好似被这难题困住了一般。” 而对于借船之事,鲁肃则是只字未提,他的心中也隐隐有些忐忑,不知自己这一番隐瞒是否会引发什么后果,但念及诸葛亮的嘱托,他还是选择了沉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鲁肃虽满心狐疑,但仍依诸葛亮所言,调拨了二十只船,并安排每船三十个军士,一切准备妥当后交由诸葛亮调用。

第一天,江面上风平浪静,那二十只船静静地停靠在岸边,船上毫无动静,仿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鲁肃在营中不时望向江边,心中暗自着急,不停地踱步思索:“这孔明到底在搞什么名堂?莫不是在故弄玄虚?时间紧迫,只剩两天了,这十万支箭如何能凭空得来?” 他的眉头拧成了一个深深的 “川” 字,焦虑之情溢于言表。

转眼间到了第二天,太阳东升西落,船只依旧如昨日一般,没有丝毫行动的迹象。鲁肃更是坐立不安,如热锅上的蚂蚁,在营帐中来回走动,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完了完了,这下孔明怕是要失信于人了,三日之期转瞬即过,到时候交不出箭来,可如何是好?” 他心急如焚,甚至想亲自去江边找诸葛亮问个明白,但又想起诸葛亮那日神秘兮兮的模样,最终还是强忍住了冲动。

终于,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分,夜空中繁星闪烁,万籁俱寂。就在鲁肃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之际,诸葛亮派来的人悄悄来到他的营帐,轻声唤醒他,说诸葛亮有请,要一同去取箭。鲁肃猛地从床上坐起,瞪大了眼睛,既惊讶又疑惑,匆忙整理好衣冠,跟着来人快步走向江边。见到诸葛亮后,鲁肃迫不及待地问道:“孔明先生,这深更半夜的,我们到底要到何处去取箭啊?” 诸葛亮嘴角上扬,露出一抹神秘的微笑,眼神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说道:“子敬莫急,一会儿便知,且随我来。” 说罢,便带着鲁肃登上了早已准备好的船只。

这一夜,浓稠如墨的黑暗笼罩着长江,江面上大雾弥漫,仿若一层厚重的纱幕,将天地间的一切都严严实实地遮蔽起来。雾气之浓,以至于伸手不见五指,对面不见人影,耳畔唯有江水轻轻拍打着船舷的声音,以及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潮湿与静谧。

诸葛亮站在船头,身姿挺拔如松,衣袂随风轻轻飘动。他目光深邃,凝视着大雾深处,仿若能穿透这迷雾看到未来的战局走向。只见他神色从容地命人将船缓缓向北岸曹军水寨的方向驶去,那语气坚定而沉稳,没有丝毫的犹豫与畏惧。

船行缓缓,在大雾的掩护下,悄然无息地接近了曹军水寨。到了五更时分,天边隐隐泛起一丝鱼肚白,船只已然靠近曹军水寨,那巍峨的水寨轮廓在大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只沉睡的巨兽。诸葛亮神色镇定,目光如炬,果断下令将所有船头朝西尾朝东,一字排开,整齐地排列在曹军水寨前的江面上。紧接着,他大手一挥,船上的军士们顿时擂鼓呐喊起来,一时间,鼓声震天,呐喊声此起彼伏,声势浩大,仿佛千军万马奔腾而来,要将这曹军水寨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