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九年,从开春到年底就战争不断,作为中原大战的主要战场之一的山东省更是狼烟笼罩,始终处于战火纷飞之中。
先是北伐军和日本人打,然后是各路军阀反蒋,山东成了热闹的打戏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跟谁反谁的倒戈将军冯某人,简直就是民国史上的一根搅屎棍,有他在的地方必保消停不了,咱们毕竟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所知道的一切都是来源于历史教科书,所以对这个人究竟是好是坏,对民国时期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还是破坏更多?后人无从得知真实情况,不过这位老兄能够在乱纷纷的民国争得一席之地,起码也算是一代枭雄了。
对于中原大战咱们不需要过多絮赘,毕竟想要了解那段历史,课本上随时都可以看到,总之,任何战争都会给政客们带来这样或者那样的红利,受苦遭罪的永远是最底层无辜的人民。
山东大地硝烟四起,多少家庭支离破碎,多少老弱病残流露街头,多少大好男儿被抓了壮丁,用刺刀逼着冲上最前沿阵地当了炮灰,战争让人性泯灭,让善良遭到荼毒,当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成了一种奢望后,没有人再留恋什么故土家乡,背井离乡远远遁去,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无疑闯关东是那个年代绝大多数山东,河南,河北人最后的出路。
于是郭万五的难题随即出现了。
闯关东的难民们或以县乡为单位,或以族亲屯邻为团体,在黑龙江四处落儿下脚开始挣扎求生,他们拉帮结派抱团取暖,在自己一左一右划出属于自己的地界,踌躇满志的准备重头再来。
屯垦队伍的到来,显然打破了北大荒原有的宁静,那些移民们蓦然发现,原本他们看好的地块儿,某一天早上忽然就有人插了一腿进来,而且对方的胃口出奇的大,放眼望过去的平坦地块儿,甭管是林带或者沼泽湿地,清一色被人家圈了起来待垦。
北大荒本来就属于无主之地,按理说谁有实力谁就跑马占荒,可是让这些移民愤怒的是,他们看好的地块儿,尽数都在对方的圆圈里面。
秀才遇到兵有理还说不清呢!更何况是逃荒过来的难民们?他们一无所有,一路颠沛流离,好不容易在这里安家落户,指望着靠自己不畏艰辛的劳作,在这片黑油油的土地里刨出一点口粮用以活命,延续香火。
对找上门来的新移民,郭万五自然是不敢怠慢,都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可面对着可怜兮兮的山东同乡,这个经历了血火淬炼的汉子却进退维谷。
圈地垦荒是周泰安交给他的使命,也是保证自卫军队伍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须坚持的原则,在规划之前他已经会同技术人员进行了整体考察,当时并没有发现隐藏着的问题,认为这荒山野岭全是无主之地,自然毫不忌讳的加以利用,哪曾想今天竟然冒出一群逃荒者,口口声声说什么先来后到这样的歪道理。
郭万五当年跟随高三扯选择闯关东,当然知道无奈背井离乡的心酸苦楚,对这些普通百姓的遭遇感同身受,可是,在自己圈下来的地界里,根本就没有一块伺候成熟的土地,这些人只不过顺嘴一说他们发现哪里哪里地块儿不错,开春就准备烧荒犁地,进行开垦,这不是有点耍无赖了吗?
况且地形确定下来,营盘已经扎下,想要重新再去寻找一个合适地点,不说行不行得通,单单是耗费掉的人力,财力那都不是小数目,要知道为了支持垦荒部队顺利进行建点发展,自卫军可是几乎押宝一样掏出了所有家底,想再折腾一次,也要考虑能不能承受得起。
对付这种局面,郭万五头一次犯了怵,老百姓不比别的,打,打不得,骂,自然也是不可以,周泰安对民众的态度,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官兵们的思想,没有人敢碰触他的底线。
局面就这样僵持在这里,郭万五着急上火,嘴巴都起了燎泡,如果不赶在头一场大雪之前将荒甸子上的树木伐掉,茅草烧尽,今年就算白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