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时代的局限性(大结局)

有那种罕见的没有亏空的,那也能查他的老师朋友同年,总有办法让政敌难受。

可在官员们人心惶惶之下,自然会出现懒政的现象。

大家都不知道明天脑袋还能不能再肩膀上,谁还会管你地方上的政务啊?

..........

..........

吴昊离开了。

独自走在回府的路上,心中思绪万千。

他不是一个很容易放弃的人,不是说遇到一点困难就掉头的人。

但他还是忍不住开始思考起来。

思考是否自己的政策就一定是对的。

秦灭六国实行郡县制,解决了朝代后期藩王势大的问题。

汉灭秦后,觉得正是因为秦朝没有藩王的保护,这才让汉朝有了可乘之机,于是分封制卷土重来。

三国魏晋时期,世家门阀壮大,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荒唐局面,但也解决了在那个古老的时期,文盲率低,朝廷统治天下无人可用的问题。

隋朝发现门阀尾大不掉,伴随着造纸术成熟,知识可以大规模传播了,所以有了解决门阀的基础条件,便开始了科举制度。

经过了数个帝王励精图治,终于门阀世家也不在能威胁王朝统治。

唐朝后期武将势大,于是宋朝开始以文制武。

终宋一朝,确实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武将作乱,可代价就是宋朝虽然富有,却始终在战略上处于防守姿态,无他,军队战斗力太弱。

经过了隋唐宋三代几百年的时间,门阀世家终于不行了。

可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党争来了!

东林党、阉党、浙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

不少人都觉得明亡于党争,于是痛骂开国的几代皇帝,说他们目光短浅,痛骂中期皇帝,说他们能力低下,没有管好党争。

还有自古以来的宰相制度。

熟悉历史的人应该知道,读中国历史,相权和皇权的关系变化一直都是主要的历史研究课题之一。

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

可结果呢?

内阁制度随之而来。

内阁首辅和丞相也没什么大区别。

明朝张居正首辅甚至敢说:“我非相,乃摄也。”

所有的政策最开始都是参考了前人留下的经验制定的,制定政策的人也并不都是蠢货和庸才,恰恰相反,绝大部分都是精英。

即便这样。

最初设计再精妙的政策,在百年后,甚至只几十年的时间,就会出现意向不到的问题。

吴昊并不是觉得自己不该改革,而是这些政策,真的有用吗?

像什么追缴亏空、摊丁入亩、考成法、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军户屯田制度、府兵制改革......所有这些吴昊准备在将来实行的政策,用后世的眼光看应该是有用的。

可放在这个时代,在没有前人试错的基础上,真的能推行下去吗?

“该放手了休息了。”

吴昊回到书房,研磨、执笔写下了三个字——乞骸骨。

透过书房的窗户看向外面。

树荫茂密,阳光透过树荫斑斓地洒在路面上,因微风摇曳的缘故,薯条在空中婆娑起舞,阴影花了一地。

“就这样吧。” 「感谢各位读到这里,有缘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