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犷的巨石建筑,带着跟不远处镇子上的建筑完全不一样的风格,俯视着这片土地。

“梁乙?为什么从一开始分配土地的时候,我们就不对拥有几百亩土地的地主下手,反而对千亩以上的地主很严格的执行土地限制。”李伯笠站在粗糙的城堡高塔上,望着远处地里忙碌的人群和往来穿梭的蒸汽拖拉机,对陪着自己的梁乙问道。

“主公!我等原来也是种地的百姓,自然知道一些关于百姓的事情。

如果一家勤劳,给地主做佃户,十年的积攒,就可以自己开荒了。”

“问什么不一开始就开荒呢?”

“哈哈……,主公,这就要说开荒的事情了。

开荒是需要本钱的,也就是成本。

开荒的工具需要吧,开荒期间的粮食需要吧,之后的种子需要吧,再就是新开出来的荒地不是一开始就能丰产的,第一年能收回种子就不错了。”

“啊!这样啊。”

“是啊!不然为何史书上都记载着,历朝历代鼓励开垦荒地时,都会带着免税几年的政策。就是给开荒的百姓时间,让他们真正的在新土地上获得收益养活自己。”

“第一年,地里草种多,所以几乎没有收益,只能除草翻地养地。

第二年,一些残留的草种,又继续发芽。还是庄稼不如草茂盛,还是需要农民不断地除草。

等到了第三年,地里的草种差不多都长出来了,地里也没有了新的草种,经过三年的养地,地力正好供给粮食的生产。

也直到现在,农民才开始获得开荒的回报。

这三年,农民还要不断通过其他劳动获得收益,比如给地主家干活啊,做些零工出卖劳动力。”

“那……这跟咱们制定的五百亩标准有什么关系?”

“哈哈!因为,如果只凭借自己的勤劳,还有节俭。能积攒下五百亩地就是一个家庭的极限了,这需要至少五代人的努力,期间要不停地开荒和购买土地,还不能发生意外,比如灾荒和战乱,还不能出败家子。

再多了,就需要其他手段了,比如经商,比如科举做官。

当然了,也有靠着自己一点点努力攒出千亩田地的家庭,这个很少!很少!特别是现在北方传统农耕区,野外适合开荒的地方都差不过开垦完了。

就拿现在我们的控制区来说,这就仅剩沂河东岸还有一片沙土地没有种植,因为那里每年都有积水,长满了芦苇,在就是土质也不适合耕种。

如果要把那片沼泽地利用起来,成本不是一般的家庭能承担的,这需要政府部门提前修建水利设施,把沼泽地里的水都排出来。

大明到现在还不到两百年,那些拥有千亩以上地产的士绅,他们是怎么积累的,可别说都是勤俭持家。

何况还有上万亩,甚至几十万亩的。”

“所以,我们对凭借这勤劳和节俭积攒起来几百亩土地的家庭,不使用强制的手段把土地收回?”

“是!这样就能不打击百姓的积极性,虽然现在根据我们的政策,新开垦出来的荒地,耕种权属于开垦人,土地所有权属于民政署也就是属于主公,但是有十年的免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