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坐拥三镇的安禄山发动叛乱,声势浩大,险些覆灭大唐。
战争足足持续了八年。安禄山死了,叛军便拥立安庆绪;安庆绪挂了,叛军再拥立史思明;史思明完蛋了,叛军跟着史朝义。
多年战乱下,海内空虚,虚弱到极点的大唐朝廷再也打不下去了。
再加上吐蕃又在西边搞事情,最后,得,你们这帮子河北佬,给爷磕一个,认个错,咱就当叛乱的事没发生过。
河北的哥们也打累了,大家伙一合计,也行哈,反正都是些个面子活。
然后叛军“投降”,天子设立卢龙、魏博、成德三大节度使,史称河朔三镇。
但是谁都知道,这种和平脆弱的很,只是大家都筋疲力尽的一种折中选择罢了。
一旦朝廷缓过劲儿来,指不定又要逮着河北这块儿地搞事情了。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心里明镜似的。但是论势力,你区区一个河北藩镇,数州之地,能比得过三百州的中央?
更遑论朝廷那边还有大义名分,你拿什么去抗?就算三镇合体也没什么胜算。
咋整?穷兵黩武,压榨民力?那估计还没等朝廷打过来,魏博人先把你咔嚓了。
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让利。
朝廷那边说田承嗣“重加税率,修缮兵甲”,他老田得喊一声冤枉。
自己一个名义上臣服朝廷的节度使,要是再横征暴敛把魏博的乡亲们都给得罪死了,中央军一过来还不扭头把自己绑了投降?
实际上魏博七万多户加上隐户最多百万人,养了十万兵,但大家伙的日子过得却还可以。
因为除却牙兵万人是脱产士兵,其他的普通士卒、团结兵都是半脱产,平日里都要拿起锄头种地养家,只是闲暇时候需要集结训练罢了。
这么一看倒是跟初唐时候的府兵有点像。
这么一来,养兵的压力就比较轻微了,轻徭薄赋也足以支撑一万常备军。
本身河北这地界在大宋三易回河之前就是天下粮仓膏腴之地,说是天下首善也不夸张,节度使又体恤民生,这小日子过得好不快活。
田承嗣们拼了命地壮大自身,卖力讨好麾下的军士们,一应财货保障到位。
反观朝廷治下,民生艰难,官吏贪腐,百姓被课以重税,民众逃亡的事情层出不穷,两相对比之下,魏博人民当然不愿意回到朝廷的温暖怀抱中了。
就这样,拥兵自重的田承嗣一生六次叛变,然后每次都得到朝廷“谅解”,一直活到了75岁才寿终正寝。
不管河北人民怎么想,中央的朝廷可是心心念着要把不听话的藩镇给削平。
在安史之乱结束十几年后,从满目疮痍中逐渐恢复过来,财政稍稍宽裕了一些的唐廷,在英明神武的唐德宗即位后开启了削藩进程。
中央神策军大兵压境,再出钱让听话的藩镇一起开工,开局一片大好。
不过这银钱也跟流水似地撒出去。皇帝陛下到底还是高估了自己的家底,很快,因为国库空虚,赏赐拨付不到位,泾源镇士卒兵变,天子仓皇出逃,朝廷威严扫地。
后来为了稳住局面,唐德宗无奈捏着鼻子下了“罪己诏”,闹事的藩镇也顺坡下驴表示愿意继续服从大唐中央的领导,嗯,名义上的那种。
田氏家族执掌魏博四十多年,开始的时候倒也大权在握。
但田承嗣厚待士卒也带来了反作用--魏博兵越来越骄横。
老田是开创者,威望卓着,牙兵们自然服气,后来的继承人若是能尽心尽力为大家伙谋福利就算了,若是胆敢胡乱作为,魏博男儿的刀可不是用来杀鸡的。
节度使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憋屈。
我可是大哥啊,不仅不能随意动用公款,还时不时得把家财拿出来些拉拢人心。
这叫什么大哥?这工作,劳资不干了。于是到了田弘正这里,举镇归附朝廷。
这会正是唐宪宗在位,这是德宗李适的孙子。
泾源之乱过后,强明自任,一派明君气象的德宗皇帝变成了任用宦官、宠信奸臣、姑息藩镇的昏庸之辈。
德宗可不管这些,什么明君昏君,一番折腾下来,李适就只剩下了一个追求--钱。
不管用什么手段,不惜一切代价,拼命搂钱。
守财奴唐德宗虽然被骂成狗,但确实给后面的皇帝留下了一个相对充裕的国库。
同时两税法成效日显,一年3500万贯石的财政收入让中央有财力将军队扩充到了二十万,其中包括十八万多大名鼎鼎的神策军。
削藩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在强大的财力支持下,四川、镇海、淮西、淄青等刺头先后被平定。
最让人挠头的河朔三镇也不愿意触碰气势正盛的朝廷霉头,在宪宗皇帝洒下大笔的钱财收买人心后,河朔人民暂时回到了朝廷温暖的怀抱,终于愿意接纳中央任命的节度使。
但是很快,长安派去的幽州节度使张弘靖就把招抚大业搞砸了。
小主,
这位哥们估计是在朝廷的地盘作威作福习惯了,到了卢龙地界也是官威十足,八抬大轿,前仆后拥。
这也就算了,个人作风嘛,顶多就是看不惯叨叨两句。
但是老张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赏军钱一百万克扣了二十万下来。
兴许在张弘靖这不算什么,百取二十,我都清廉到这地步,还有什么好说的。
但卢龙骄兵们可不会惯着你,扭头就反了。
成德、魏博也是一样,从此把朝廷的任命当成了耳旁风,自行推举节度使。
朝廷有什么办法,德宗以来攒的钱已经花了七七八八。打,未必打得过,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这个时候唐廷也发现了,河朔节度使已经不再像安禄山那般是中央的致命威胁了。
实际上,很多当上魏博节度使的“幸运儿”,任上都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损害士卒们的行为,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心怀不满的丘八们给噶了。
丘八们被养刁了胃口,一旦财政紧张无法保证待遇或是节度使私自挪用军需,马上鼓噪入内,一不小心就把还在睡梦中的老大砍翻,换人上位。
节度使实际上成为军事民主化制度下,基层官兵选出来的一个军头。
为什么会这样,本质上还是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权利框架。
同样的地方割据,周朝的诸侯就没有这种烦恼。
周朝的礼制对于地方势力的继承权有明确的规定。世代传承下来,权力十分稳固。
就算是“曲沃代翼”这种大逆不道的事也是自家人打成一团,什么时候也轮不到一个外姓。
在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之前,谁敢这么干就等着被国内国外诸多势力一起解决吧。
晚唐的藩镇又是个啥情况,士兵们干死大哥,拥立个新人上去,然后请中央认可。
朝廷能怎么办?不承认就得开打,虚弱至极的中央政府哪来的钱财去开片?咋整,捏着鼻子认呗。
而且其中未必没有你们藩镇内乱越厉害,我中央政府才更放心的意思在里面。
而藩镇这边,新上任的节度使会把之前拥立他的闹事牙兵给噶了防止后人效仿吗?
也不是没干过,但为数不多。而且即便以儆效尤,也只是挑几个刺头,不敢铺开了来。
你一个士卒拥立上去的BOSS能有多大威望啊,玩株连不是找死?
结果就是骄兵悍将一次次搞事情却并没有受到多大惩罚。
既然这样,那还有什么心理负担?不满意就闹事呗。
以至于到后来,节度使的职位都成了个烫手山芋,不是野心大的主接都不敢接,甚或是直接被逼着坐上这位子,敢不上位,一刀剁了。
史宪诚、何全皞、乐从训珠玉在前,哪个还敢在这种军事民主的氛围内妄图获得无限的权利?
如果魏博镇处在离中原几十一百多公里的一个大岛上,又发现了个物产丰富的新大陆,那桀骜不驯的魏博武夫估计很乐意为了更多的财富征伐四方、联络贸易。
后面说不定还能催生出一批资产新贵,搞个《大宪章》、《权利法案》啥的,当然,也可能走上波兰那种过度民主的邪路。
但大唐帝国的魏博镇显然没有这个条件。
四战之地,自保有余,向外扩张?对不起,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