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弟子谁当先,二婴争一王

新语新编 山重疑路 2945 字 6天前

司马绍当然不希望那么快就定下来,

最好是再等个十年八年,

最好是安国耀祖旗鼓相当,

把琅琊国的势力一分为二,

这才最妙。

庾亮给出的答案,

不是最好的,

却是三方都能接受的。

晋王没给小儿子争来王位,

心里有些不快,

挥挥手就要散朝。

这时候,

王羲之不得不站出来——

好家伙,

尚书台的策试就什么都没问,

这殿上还是?

这晋王不是给自己正名,

还帮着刁协继续抹黑自己?

“大王,臣的策试?”

晋王抬眼看了看,

王羲之站在下面,

已经出落成翩翩公子模样,

再想想自己的黄须太子,

那份血脉,

总觉得不太配这面前的御床。

耀祖就不一样了,

郑阿春虽说是寡妇,

但那可是荥阳郑氏

可惜耀祖实在太小,

又病痛不停,

否则的话,

就是冒着动摇国本的风险,

也要换掉太子。

说不定将来耀祖长大以后,

也和面前这少年一样,

生得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晋王越看越喜欢,

问话的时候,

也就带着笑容,

说道,

“既然今天都是说选举的一些事情,

你也不能例外,

省得外人说孤偏袒亲戚。”

“这九品中正制,

始于魏文帝,

武帝时,

就有贤臣上书,

称述弊端。

你可知道,

武帝为何权衡许久,

最终还是没有采纳?”

到底是自己亲戚,

这问题看似问的一点毛病没有,

但司马睿可没说,

那位上书提出弊端的贤臣名为李重,

当然了,

这李重也不是外人,

正是王羲之表弟李充的伯父,

这也不打紧,

毕竟李重离世的早,

别说王羲之了,

就连李充也没和他见过面。

但问题是王羲之酷爱书法,

他有两个书法师父,

一个就他的姨母卫夫人,

还有一位名为李式,

现在已经是中书侍郎,

而这位李式,

当然了,

也不是什么外人,

正是那位李重的儿子。

这一问,

可不就砸手心上了嘛?

王羲之心底一笑,说道,

“大王,

臣以为武帝没有错,

当然那位谏言的臣子也没有错。

只是他只看到了九品中正的坏处,

中正的权力会不受控制,

豪族携中正,

可以控制一郡,

甚至十郡的士人百姓。

但没有看到中正制的好处,

武帝平吴,天下凋敝,户口锐减,

朝廷需要各郡县有威望的人,

来安定民心,开垦荒田。

正是九品中正制的执行,

让逃避战乱的百姓重新回到各自的郡县,

太康元年时,

天下户数二百四十五万余,

仅仅过了两年,

到太康三年时,

天下户数,

就激增到了三百七十七万余。

这其中就有中正制安定人心的功劳。”

司马睿点了点头,

自从他在朝堂上提过《抱朴子》后,

就不断有臣子给他谏言,

要求废除九品中正制。

但他自己跑去着作郎干宝那里,

想从史册中找些根据的时候,

才发现,

原来这话早在武帝太康元年,

就有人讲过了。

当时当日,

正如今时今日,

自从武帝驾崩后,

这东西南北的战事就没有停下来过,

人口再次的锐减,

让江南再一次出现了大量的荒地,

这才有了侨立郡县,

吸引北方士人南渡的条件。

司马睿也是分析了良久,

才发现这九品中正制虽然问题很多,

但眼下却不能废除。

今天他这么一问,

王羲之这么一说,

也就算给这件事情暂时有了个了结。

“不错,逸少说得很好,

律制,时也。

现在天下的局势,

比太康元年还要糟糕,

正是各大小中正用心选材用材之时。”

晋王赞许完王羲之后,

话锋一转,

引到了当今天下的局势上去,

说道,

“王叔、茂弘兄,

既然今天都在,

就说一说各自对当今形势的看法。

王叔,

你德高望重,

你先讲。”

西阳王司马羕也没有绕弯子,

直接把底牌亮出来,

说道,

“大王,

臣按照大王的旨意,

派人联系了还在司州的司徒荀组。”

晋王一听这口气,

眉头就一皱,

问道,

“大章(荀组的字)怎么说?”

西阳王接着说道,

“荀司徒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石勒侵扰不断,

司州诸君各自为战,

不听调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