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入住学舍(已补上)

讲习会,是一种常见的学术交流活动,是集体学习和讨论的重要形式。

会定期举办,比如每旬一次,大家参与讨论或者提问,进行思维碰撞,交换不同的观点。

林向安听完孙文石的解释,觉得挺像学习讨论小组。

学习不能闭门造车,这个方式的确不错。

“好啊,现在邀请几个人了?”

孙文石不好意思地笑道,“嘿嘿,这是刚提议的,目前就我们仨。”

他要不答应,合着就两人啊!

“你心里有其他人选了吗?尽量找志同道合的比较好。”

成为秀才后,孙文石早早就调查了县学的情况,便将情况告诉了林向安。

“我估算了一下,县学的秀才大概100人,其中廪生不到20人。

咱们这一次考中的12个秀才,就你是廪生,入读县学目前是6人。

别看大家都是秀才,有些人资历很深,在这里待的很久。

暗地里排挤很严重,竞争很激烈。

毕竟,除了岁试和科试外,咱们还要月考和季考。

成绩一直垫底的,除了会被开除,还可能褫夺秀才身份。”

点了点头,林向安明白这个道理,考中举人的毕竟是极少数。

而且廪生的头衔,也不是一直都能保留的,必须在三年一次的岁试中,考中一等生才行。

岁试中,只有考中前四等的生员,才可以参加科试。

而科试成绩前两等的生员,才有资格去参加乡试。

这种考试模式,明显大家都是竞争对手。

“嗯,这我知道的,下一次岁试是明年举办吧?”

既然成为了秀才,那么下次的考试资格条件,就得了如指掌。

毕竟只有考中举人,才是大多数秀才的终身目标。

至于考中进士,那真是极少数人。

孙文石轻轻一笑,温声说道:

“对的,这次院试主考官李学政,今年任职最后一年。

明年会来新的学政,一般第一年岁试,第二年科试。而下一场秋闱,就是后年八月。”

在江南地区,乡试往往在秋季举行,常被称为“秋闱”。

想到林向安的考试成绩,孙文石语气平和地问道,

“向安兄,你是想参加下一场秋闱?”

这没有什么好隐瞒的,林向安轻轻点头,语调平稳,不紧不慢地说道:“是有这个打算,你呢?”

“我倒是想去,但得看成绩,由不得我。向安兄,你现在是廪生,倒是可以免费住学舍,你要搬来吗?”

两人一边走,一边准备前往讲堂。

县学的秀才学习并没有分为六堂,而是分三个等级,甲班,乙班,丙班。

新的秀才全部归入丙班,只有月考和季考取得优异的成绩,才能升到下一个班级。

“你不说我都忘记了,住学舍倒是方便。”

从县学回去,大概要一刻钟就能到,但若是学习骑射,肯定住在县学更方便,关键免费,若是住的人少,到可以考虑一下。

“一般学舍住几人?”

“童生是四人间,秀才是两人间。”

孙文石从原先的四人间,搬进了两人间,正好碰到杨辉报名,两人成了舍友。

两个人,那还不错,离家也近。

若是林桥有事,可以随时过来找他。

“那我也去申请一间。”

两人刚走进去讲堂,就看到杨辉超朝他俩招招手,示意坐过去。

丙班,秀才人数最多,将近四五十人。

来给他们上课的教官是一位老举人,头发胡子花白,对四书五经的见解领悟的颇深,给他们讲课的时候,引用经史,旁征博引。

每天只上半节主修课,其他时间由学生自己安排,可以上选修课,亦可以自主温习。

丙班的学生,表面上都还是很有礼貌。

大多数看起来年纪较大,多是二三十岁,年轻面孔比较少。

对于新来的秀才,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好奇,多是点头之交。

毕竟人越多,竞争压力越大。

孙文石选择了上乐、书、数,而杨辉选择了御、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