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新岁谋远

苏清婉点头表示赞同,“陛下说得对。我近日在思考,我们可以在教育方面加大投入。如今大唐虽有不少学府,但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偏远地区的孩子很难接受良好教育。我们可以鼓励各地官员兴办私塾,朝廷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师资支持。”

林瑶眼前一亮,“这个想法甚好。教育是国家的未来,只有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才能为大唐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此事就由你来牵头,尽快拟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接下来的日子里,朝堂上下一片忙碌。李贤带领着监察官员,深入研究各地官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一套更为严格细致的监察制度。对于官员的考核不仅局限于政绩,还包括品德、操守等方面,一旦发现有官员违反规定,立即严肃处理。

赵弘则在长安等地展开商业税收改革试点。他亲自带领户部官员走访各大商户,了解他们的经营状况和对税收的看法。经过多次调整,最终确定了一套合理的税收方案。新方案实施后,商户们的负担得到了合理减轻,同时朝廷的财政收入也稳步增长。

周文彦忙着筹备海外交流事宜。他挑选了一批精通外语、熟悉外交礼仪的官员和学者,组成了出访使团。同时,还准备了大量精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大唐特产作为礼品,以展示大唐的繁荣和友好。

苏清婉也没闲着,她组织了一批教育专家和学者,商讨兴办私塾的具体事宜。他们制定了详细的私塾办学标准,包括师资要求、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等。同时,还从长安的学府中选拔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前往偏远地区任教。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大唐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着的进展。然而,就在一切都看似顺利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在偏远的岭南地区,当地官员在推行私塾兴办政策时遇到了重重困难。一方面,当地百姓大多以农耕、渔猎为生,生活贫困,对孩子读书识字的需求并不强烈;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势力担心私塾的兴办会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暗中进行阻挠。

负责此事的官员向朝廷上书,详细汇报了岭南地区的情况,并请求朝廷给予支持。林瑶和苏清婉得知后,十分重视,立即召集相关大臣商讨对策。

“岭南地区的情况确实棘手,但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教育是关乎大唐未来的大事,必须想办法解决。”林瑶表情严肃,语气坚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苏清婉思考片刻后说道:“陛下,我觉得我们可以先从宣传教育入手。派遣一些能言善道的官员前往岭南,向百姓们宣传读书识字的好处,让他们认识到教育对孩子未来的重要性。同时,对于那些暗中阻挠的地方势力,要采取强硬措施,坚决予以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