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瑶与苏清婉的不懈努力下,大唐国内各项事务逐步走上正轨,然而南炎国的威胁却如同一把高悬的利剑,时刻让她们警惕。
林瑶从南方边境返回长安后,立刻投身于军事部署的进一步完善之中。她深知南炎国军队擅长丛林作战,且士兵多精通骑射,行动敏捷。为了应对这一情况,林瑶在军中挑选了一批身体素质出色、反应敏捷的士兵,组建了一支特种部队。这支特种部队专门针对丛林环境进行训练,他们在长安郊外的山林中模拟南方丛林的地形,进行攀爬、追踪、伏击等训练。
林瑶亲自为特种部队制定训练计划,每天清晨,士兵们便在山林中开始长跑,锻炼耐力。随后,他们进行攀爬训练,借助藤蔓和绳索,迅速爬上陡峭的山坡,模拟在丛林中穿越险阻。在武器使用方面,林瑶为他们配备了轻便且适合近战的短刀和匕首,同时加强了弓箭的训练,要求士兵们在复杂地形中也能精准射击。
除了训练特种部队,林瑶还对大唐的常规军队进行了战术调整。她组织将领们研究南炎国的军事特点,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战术。例如,针对南炎国骑兵的快速冲击,她设计了车阵战术,将战车排列成坚固的防线,士兵们躲在战车后面,利用长枪和弓弩抵御骑兵的进攻;同时,在车阵中留出通道,以便在合适的时机派出骑兵进行反击。
苏清婉在外交上也积极奔走。她一方面与周边国家频繁沟通,巩固与邻国的友好关系,确保在大唐面临战争时,不会腹背受敌;另一方面,她不断收集南炎国的情报,试图了解其国王的真实意图和军事部署的细节。
苏清婉派遣了一批精明能干的密探前往南炎国。这些密探乔装成商人、流民等不同身份,混入南炎国的各个城市和军营。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收集南炎国的兵力分布、武器装备、粮草储备等重要情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密探们陆续将情报送回长安。
从情报中得知,南炎国正在大规模征兵,军队人数不断增加,而且他们还从西方购买了先进的攻城器械,准备用于进攻大唐。南炎国的国王还在国内大肆宣扬大唐的“威胁”,煽动民众的战争情绪,为战争做舆论准备。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林瑶与苏清婉在宫中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探讨。林瑶神情严肃地说:“清婉,南炎国的战争意图已经十分明显,我们必须做好全面的战争准备。”苏清婉微微点头,目光坚定:“没错,军事上我们要严阵以待,外交上也不能松懈。我会继续与各国沟通,争取更多的支持。同时,我们也要稳定国内的民心,让百姓们相信我们有能力保卫国家。”
为了稳定民心,苏清婉组织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她让官员们在长安及各个州县张贴告示,向百姓们说明南炎国的威胁以及大唐的应对措施,让百姓们了解到国家正在积极备战,有能力保障他们的安全。同时,她还安排了一些学者和文人撰写文章,歌颂大唐的辉煌历史和强大实力,激发百姓们的爱国热情。
在文化方面,苏清婉也借助这次危机,进一步弘扬大唐的文化精神。她组织了一场大型的文化活动,邀请了众多诗人、画家、音乐家参与。活动中,诗人们创作了许多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画家们绘制了展现大唐山河壮丽和军民团结的画作,音乐家们则演奏了充满斗志的乐曲。这些文化作品在长安城内广泛传播,极大地鼓舞了百姓们的士气。
林瑶则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军事后勤保障上。她下令在南方边境附近建立多个粮草储备基地,确保军队在战争时有充足的粮草供应。同时,她还组织工匠们加紧制造兵器和铠甲,提高兵器的质量和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