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瑶和苏清婉扳倒王坤一党后,朝堂迎来了短暂的平和。然而,好景不长,皇上的身体每况愈下,这一消息如同阴霾,悄然笼罩着整个大唐朝廷。
一日深夜,静谧的皇宫被急促的脚步声打破。林瑶和苏清婉接到密诏,匆匆赶往御书房。烛火在微风中摇曳,映射出皇上愈发憔悴的面容。他躺在榻上,形容枯槁,却依然目光如炬,透着坚韧与决绝。
待左右太监宫女退下,皇上示意两人靠近,声音虽微弱却坚定:“朕大限将至,太子年幼,朕已拟好诏书。待朕驾崩,即刻举行登基大典。朕任命你们为顾命大臣,辅佐新帝,务必守护大唐江山,庇佑百姓,绝不能让奸臣再有机可乘。”
林瑶和苏清婉听闻,眼眶瞬间泛红,双膝跪地,重重叩首:“陛下放心,臣等定当肝脑涂地,不负陛下所托。”
几日后,皇上驾崩的噩耗传遍朝野。长安城瞬间沉浸在悲痛之中,百姓们自发身着素服,哭声回荡在大街小巷。与此同时,皇宫内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太子的登基大典。
登基当日,皇宫内外张灯结彩,却难掩压抑氛围。林瑶和苏清婉身着庄重朝服,神色凝重地站在太子身后,见证他一步步登上皇位。当太子头戴皇冠,端坐在龙椅之上,钟鼓齐鸣,群臣朝拜,新帝登基仪式圆满完成。
新帝登基后,林瑶和苏清婉全身心投入朝政。每天天未亮,她们便入宫,与新帝一同商议国家大事,处理堆积如山的奏折。然而,治理国家远比想象中艰难。
朝堂之上,王坤余党虽已不成气候,但仍在暗中使绊子,时不时制造些小麻烦。地方上,各种难题接踵而至。南方数省遭遇罕见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纷纷逃往北方求生;北方边境,匈奴虽未大规模进犯,却常有小股部队骚扰,掠夺百姓财物。
面对这些困境,林瑶和苏清婉没有丝毫退缩。她们首先商讨应对南方旱灾的办法。林瑶提议,从国库拨出部分粮食运往南方赈灾,同时号召北方富足省份提供援助。苏清婉则认为,仅提供粮食治标不治本,还需派遣能干官员前往南方,组织百姓打井灌溉、兴修水利,从根本上解决旱灾问题。
两人的提议得到新帝认可。朝廷迅速行动起来,林瑶亲自挑选一批得力官员,携带大量粮食和赈灾物资奔赴南方。苏清婉则在朝中协调各方,确保物资调配和运输顺畅。
在解决南方旱灾的同时,林瑶和苏清婉也未忘记北方边境问题。她们与朝中武将商议,制定了一套加强边境防御的方案。一方面,增派军队驻守边境,加强巡逻力度;另一方面,在边境地区修建堡垒和烽火台,以便及时发现匈奴动向。
然而,这些举措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朝中一些大臣对大规模的赈灾行动和边境防御建设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国库本就不充裕,如此大规模的开支会让国家财政陷入困境。
林瑶和苏清婉耐心地向大臣们解释,强调赈灾和加强边境防御的重要性。她们表示,只有百姓安居乐业、边境安宁,国家才能稳定发展。在她们的努力劝说下,大多数大臣最终选择支持她们的决策。
随着时间推移,南方旱灾逐渐得到缓解。在官员们的组织下,百姓齐心协力打井修渠,新的水源被引入农田,干裂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北方边境也因防御工事的加强,匈奴的骚扰明显减少。
就在林瑶和苏清婉以为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朝堂上又出现新问题。一些大臣开始对她们的权力产生质疑,认为两位女流之辈手握重权,难免会干预朝政,甚至有篡权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