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一个一个都说的轻巧,在街里我张不开嘴。”
“哎呀呀,爹,有啥张不开嘴的,我跟着你去,到了街里,我给你喊,你管称称就行了。”
在三姑的鼓动下,爷爷又提溜着篮子,带着三姑出了门。一出我们家的巷子口,三姑站在街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双手握成喇叭状,大声吆喝起来。
“换馍馍,麦子换馍馍,又大又白又圆又香的大馍馍。刚出锅的全白面大馍馍,谁要吃赶紧出来换了啊,来的晚了就没了。”
傍晚时分,孩子们刚放学,正饿的在家里到处翻腾着找吃的。这时候,大人们还没做饭,锅里都是冷馒头凉窝窝。听着街里的有人喊的热闹,以为有什么稀罕事发生,孩子都拿着凉干粮出来看热闹,连一些打算做饭的女人,也都被三姑的大嗓门吆喝出来看热闹。
从各家出来看热闹的人,到了街上,就看到我三姑仍然站在石头上吆喝,我爷爷提溜着一个笆斗篮子,一脸窘态地站在三姑一边。
“成福,你们这父女俩今儿个在这玩啥把戏哎?”
一听有人说自己是玩把戏的,三姑也不吆喝了,从石头上下来,掀开篮子上面盖着的白色粗布。
“谁说我们是玩把戏的?我们是换馍馍的,你们看看,这是我娘刚蒸出来的馍馍。一块儿面的麦子面,不掺一点玉米面,好吃得不能行。你们看看这馍馍,又圆又白的,暄软的跟棉花一样,嚼起来还有劲儿。”
不是三姑自夸,奶奶蒸的馍馍,在村里是一绝。过年过节或是去串亲戚,好多女人觉得自己蒸的馍馍拿不出手,都是找奶奶帮她们发面蒸馍馍。
这次奶奶蒸馍馍是为了卖,确实没有掺加一点玉米面,又舍得下力气揉面。一个个圆圆的馍馍,在黄昏里发着亮闪闪的白光,暖暖的麦香,袅袅袅袅的钻进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的鼻腔肺腑。大人见了都要多看几眼,更何况那些饥肠辘辘的孩子们,呼啦一下把爷爷围的里三层外三层。
“三妮儿,你家的馍馍能分给我们吃?”
“三妮儿,你跟我姐姐是一个班的,你们可是最好的朋友,是不是得给我吃一个馍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