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招生难题绊心头

柳喜喜笑道,“民生困苦,自然不愿在读书上浪费时间,我们虽重视工学,但国学仍是主修课程。”

姜谙聚精会神地听着,柳喜喜继续说道,“不如每六个月学业合格且成绩优异者,奖励小猪一头,不限人数。不仅如此,特别优秀者,还有银钱奖励。”

“嗯?”姜谙惊住,不收束修已是非同寻常,柳喜喜竟然还要奖励银钱。

这完完全全颠覆了他所有的认知,令他瞠目结舌。

柳喜喜娓娓道来,“我们镜国没有科举制度,寻常百姓纵使十年寒窗苦读,若无他人举荐,也难以踏上仕途。且书院老师皆无京官后盾,有条件的自然不会前来,而无条件的则会认为读书不是十分紧要,毕竟他们还需考虑读书后的生计问题。我们虽有工学作为支撑,可这毕竟是打破常规之举,远不及每日跟随师父学习。即便是名震四方的黄老师傅,也仅收五名学生,且只收女子,如此一来,许多人自然望而却步。”

听着柳喜喜的这番分析,姜谙沉默不语。他自幼生长于书香世家,家境虽贫寒,需做诸多杂活,但仍有书可读,母亲也对他全力支持。他更为注重学识对自身涵养的提升,并未将其视为生存的手段,正因如此,他才另辟蹊径,将书院定位于工学之上。

柳喜喜笑道,“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百姓们明白,读书并非毫无用处。学而知礼,礼而立身,而后方能行天下,无畏风雨,不惧强权。”

“可是……”姜谙忧心忡忡,若如此行事,不知书院还能支撑几年。

他不愿草率开场,更不愿草率收场。

柳喜喜笑道,“我的身体快要康复了,你选个良辰吉日,筹备书院的开院仪式即可。在此之前,我要宴请通州的世家子弟以及各行各业的翘楚。咱们书院的老师虽无京中背景,但这书院是由我牵头的,才几月不出门,怎会叫他们将我忘却?我可是皇帝的五子,闲王!”

在这君主专制的社会,身份无疑是最为好用的筹码,既然拥有,又怎能弃之不用呢?

在鸣秋无微不至的悉心调养下,柳喜喜出了月子,身体也基本恢复到生育前的状态,而她那原本圆润的脸蛋,也因事消瘦了不少。

柳喜喜将宴客的名单交给了闻夏去拟定,她提出了一个条件:钱不在多,只要有钱就行;名不在高,只要有名就行。她还特意叮嘱,千万不能遗漏了萧婉君。

知春每日傍晚准时来到柳喜喜这里,两人就在院中的紫薇树下,轻声细语地交谈着。

新叶在枝头。

人在黄昏下。

姜谙隔着窗,目光缱绻,仿佛又回到了他无能为力的时候,那种无力感在心底慢慢滋延。

柳喜安在他怀里似乎感受到了他的情绪,突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柳喜喜听到哭声,循声望去,只见姜谙正低头温柔地哄着孩子,这一幕场景,似乎曾有人描绘过。

“按我说的去做,务必确保他们安全,你去吧。”柳喜喜交代完知春,转身走进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