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臣站了出来,恭敬地向朱允熥行了一个标准的大礼。
行礼后,他缓缓抬起头,眼神中带着一丝疑虑地说道:“殿下,此想法甚是新颖,可谓是别具一格。”
“但农村之地,多为贫苦百姓。”
“那些读书人自幼接受的是诗书礼仪的教育,是否愿意前往那偏远且条件艰苦的农村,实在是难以揣测。”
“而且农村的生活环境,读书人们能否适应也是个问题。”
朱允熥微微点头,说道:“所言有理。咱也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咱打算设立考试和面试,地点就设在金陵,并且全年随时都可以前来应考。”
“通过者,咱将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奖励,让他们能够安心前往农村。”
“咱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且那些真正心怀天下、渴望为大明效力的读书人定会踊跃前来。”
另一位大臣皱着眉头说道:“殿下,这样一来,人力物力的耗费恐不在少数。”
“举办考试和面试需要安排考场、考官,还要提供诸多后勤保障,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而且如何确保这些读书人到农村后能真正发挥作用?”
“毕竟农村的情况复杂多变,百姓们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若是这些读书人空有满腹经纶,却无法因地制宜地施展才华,那岂不是白费了这一番苦心?”
朱允熥眼神坚定地回答,说道:“咱会安排专人负责监督和指导。”
“农村乃大明之根本,若农村繁荣,则大明根基稳固,繁荣昌盛指日可待。”
大臣们听了朱允熥的话,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朱允熥见状,提高声音下令道:“传咱旨意,令民间的这些读书人知晓。”
“咱欢迎他们前来金陵参加考试和面试,选拔出的优秀者将前往农村,为农村的发展贡献力量。”
他的声音高亢而洪亮,充满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威严。
这一消息如同春风吹过大地,迅速在大明朝各地的读书人中传开。
在一个偏远的小镇上,一家破旧的书馆里。
几个年轻的读书人正围坐在一张满是划痕的桌子前。
其中一个面容清瘦、眼神中透着聪慧的书生,兴奋地说道:“你们听说了吗?”
“殿下下令让我们去农村发展教育、建设农村,而且在金陵设立了考试和面试,全年都能去。”
“这可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