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山寨大汉,步步紧随

各诸侯辖下的豪门士族虽然打心里还是看不起这些低贱的商人和工匠,但其地位却明显高了不少。

有的诸侯那里,为了让跟上刘信的步伐,甚至在府衙属官序列增加了商曹、工曹等官职,不仅是因为优良的农具工具为百姓的农耕生活带来了便利,增加了粮食产量,更是因为带来的税收实在是可观,尤其是商业税收,显而易见。

不仅如此,曾经刘信仅有幽并二州时,便跟大汉之主刘宏进行过舆论战,结果刘信大获全胜。

报纸的力量,没有哪个诸侯不忌惮,因此各地的报纸也蜂拥而出。

他们没有掌握燕国那样的造纸技术,不过蔡伦纸也是一样,有的诸侯索性直接省略了造纸这一环节,没纸那就靠买。

而印刷技术,难不倒聪明的汉人,不懂铅字印刷,那就用木字铜字,使用寿命短,就多做几副,墨汁容易扩散,就把字做的大一些。

小主,

总之,做不到与燕国一样,也要跟上燕国的步伐,毕竟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效仿燕国的产品,在各诸侯心中,不过小道而已,真正的山寨货是政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各诸侯也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

于是,曹操效仿燕国,在兖州开设了兖州大学,袁术在豫州开设豫州大学,刘繇在扬州开设扬州大学。

但曹操他们不像刘信的燕国,大多数州郡都是占领的外族地盘,几乎是张白纸,刘信想怎么绘制就怎么绘制,就连原本就属于大汉的幽州和并州,之前在鲜卑、匈奴、乌桓的破坏下,没有几个士家,就算有,也不像中原颍川的荀家、汝南的袁家那样树大根深。

因此幽州大学、并州大学和平州大学的建立,没有任何阻碍。

要知道,在大汉,官员晋升通道都是把持在士族手中,从百姓中选拔人才,无疑是跟士族形成对立。

刘信之所以没在徐州开设大学,也没有把青州开设大学提上日程,不仅是因为这两州没得到汉室的正式批准归入燕国,更多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曹操他们自然也是有所忌惮,但些许困难难不住这些枭雄,于是让自己辖区内的豪门士族和官府联合举办大学,名额大部分还是归于豪门士族。

董卓则更直接,以皇帝名义广布檄文,降低门槛,扩充太学,不仅豪门士族子弟可入学,自己麾下将官子弟同样可以进入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