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丰县已不足六十里,已经来到自己比较熟悉的地方,知道走哪些路可以避开城镇,走哪条路可以隐藏行迹,更何况还有石墨等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行动起来方便多了。
陈信早在渡过泒水之前,在中水城采购了一千石粮食,省吃俭用的话,够两千余人吃一个月了。
一路上,碰到流民,陈信便会驻足,熬粥赈济流民。
为了一口吃食,流民也心甘情愿的跟着陈信走。
在这些流民心中,并没想过跟着陈信过什么幸福生活,而是能活一天算一天。
流民越聚越多,最终流民的数量已经超出了陈信的预料,短短的数十里路,竟收拢了近四千流民。
原本计划的这一千石粮食能维持一阵子,但是看现在的情况,恐怕只能勉强维持半个月。
陈信知道东汉末年,除了官府不作为,老天同样不作美,连年灾害。
但是陈信不知道的是,就是今年(光和五年),天灾人祸尤其严重,正月,大疫,四月,大旱。
在光和四年时,官府偶尔开仓赈粮,流民数量还能得以缓解。
但在今年,官府直接不管了,导致流民人数直线上升,把宝贵的人口资源推向了太平道,让太平道在这两年如鱼得水,风生水起。
快速消耗着大汉政权在百姓心中的统治地位。
为了不给石径添麻烦,陈信决定将流民安置在丰县以西十里外、滹沱河以北的一片树林里。
这片树林非常宽阔,藏匿数千人,还是没有问题的。
关羽对陈信的义举,大加赞叹,并自愿留在树林里,组织和管理这些流民。
陈信也非常感动,直接把张合父亲张昇赠送的二十名“老兵”,划拨给关羽,协助关羽管理流民。
流民经过几顿饱饭后,也多少有了些力气,其中有做过木工的人,在陈信和关羽的带领下,开始伐木建屋。
不懂木工的,也都帮忙砍树、搬运、烧水、做饭等。
反正不能让他们太闲,近四千流民,若是管理不得当,怕是会出乱子。
陈信定下各种规矩,凡是不遵守者,便会被赶出去,自生自灭。
在关羽以及二十名护卫的监管下,整个流民营地分工明确,井井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