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尝试通过控制物资、制造粮食危机来削弱八路军的战斗力。
然而,八路军并非依赖传统的后勤补给体系,而是建立了独立的生产和供应体系。
在华北的许多根据地,八路军开办了合作社,鼓励根据地群众自主生产、互助互济。
许多乡村甚至自己建起了小型兵工厂,制造简易武器和弹药。
此外,八路军还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物资管理制度,避免浪费,使得即便是在封锁状态下,依旧能维持战斗力。
此外,八路军还在日军占领区的乡村积极推行减租减息政策,使得农民在根据地生活的条件明显优于日军控制区的百姓。
这样一来,日军企图通过经济手段瓦解根据地的计划彻底落空,反而促使更多的农民选择支持八路军。
到了1940年6月,八路军不仅成功抵御了日军的各种新战术,还主动升级了自己的游击战术。
在这大半年以来,八路军除389师的部队,均大规模发动对日军据点的袭击,采用“攻打据点、袭扰交通、破坏补给”的策略,使得日军在华北的占领区陷入困境。
尤其是在晋西北地区,晋西北军区在何师长的指挥下,结合地形展开了一系列“快速打击战”。
他们利用轻装部队的机动性,在夜间进行长途奔袭,突然袭击日军据点,摧毁补给后迅速撤离,使得日军疲于奔命。
晋察冀军区则通过建立“水泊梁山式”的游击根据地,将山区变成一个个坚固的堡垒。
日军即便发动大规模扫荡,也难以彻底剿灭八路军。
而在冀中平原,日军在封锁沟周围驻扎了大量兵力,但却被八路军实施“围点打援”战术,多次重创日军的援军部队。
面对华北战局的不利局势,日军内部开始出现矛盾。
一部分高级军官认为,华北的治安战政策必须调整,不能再依赖单纯的军事扫荡,而应加强与伪军的合作,利用政治手段进行分化。
但以筱冢义男为代表的强硬派则主张加大武力镇压,甚至考虑对整个华北进行更大规模的烧杀抢掠,以彻底摧毁八路军的生存空间。
而在东京,大本营对华北的局势同样感到不安。
由于欧洲战场的局势正在迅速变化,日本军部开始考虑调整战略,在北上和南下之间紧急准备。
而华北战场迟迟无法解决,使得日本高层在对华战略上陷入两难。
1940年6月,华北的局势进入了新的阶段。
日军的特种作战和治安战策略未能奏效,而八路军不仅顽强抵抗,还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这使得日军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的战术,同时也让东京方面开始考虑是否要调整对华战争的整体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