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秦军联动

李松挺直身躯,说道:“自从农部从下面的各牧场运来大量优质肥料,这棉花在肥料的滋养下,棉花的产量比往年高出了不少。原本稀疏的棉株,如今枝繁叶茂,棉桃硕大饱满,沉甸甸地挂满枝头。而且,这棉花的品质也极为出众,棉丝细长坚韧,色泽洁白如雪。”

嬴政饶有兴致地听着,不时轻轻点头。李松见状,更添几分自信,继续汇报道:“不仅如此,大王。农部此前挑选了一些不同地域、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的地方进行试种,结果让人欣喜不已。在这些地方,棉花都生长得极为良好,收成也十分可观。基于此良好情况,农部经过详细商讨和规划,计划明年在秦国其余地区大力推广棉花种植。”

嬴政听闻此消息,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开怀笑道:“甚好!你们这些在民间的官员辛苦了。为了百姓生活富足,在风吹日晒中奔波操劳。大秦能有如今这般蒸蒸日上的景象,离不开你们的努力。但你们放心,朝廷还会加大对青年官员的扶持力度。孤希望以后,你能站在这勤政殿,为秦国做出一番卓越的功业。孤也期待看到更多的人才,为大秦的昌盛贡献力量。”

李松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激动道:“大王放心,下官定不辜负大王的期望。愿为秦国,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嬴政微微点头,眼中满是鼓励:“你带孤和诸位大人去看看棉花地和纺织厂,孤要亲眼瞧瞧这棉花如今的盛景。”

李松赶忙应道:“大王、诸位大人这边请。”说罢,便恭敬地在前方带路。

途中,嬴政看着李松,随意又关切地问道:“李松啊……,王离、杨雄、白山、蒙犽,还有你大伯李牧,几人也在陇西。你们有没有聚聚?”

李松赶忙恭敬地回答:“禀大王,臣跟他们几人见过几次面。平时他们都在忙于训练和前往戎地探路。陇西之地,靠近戎狄,局势复杂,他们肩负着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重任,一刻也不敢懈怠。每次见面,都匆匆忙忙,来不及多叙旧情,便又投入到各自的事务中去了。”

嬴政微微颔首,若有所思:“他们都是大秦的栋梁之材,陇西局势复杂,他们责任重大。希望他们每次都能平安归来,为大秦建立更大的功勋。”

众人一边说着,一边前行。不多时,便来到了棉花地。放眼望去,大片的棉花田宛如一片白色的海洋,微风拂过,棉株轻轻摇曳,棉桃相互碰撞,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嬴政走进棉田,伸手轻轻抚摸着饱满的棉桃,感受着那粗糙的表皮和蕴含其中的勃勃生机。他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棉株的根系,看到那发达的根系深深扎入土壤,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李松在一旁介绍道:“大王,这棉花不仅产量高,而且用途广泛。其纤维可以纺线织布,制成的衣物冬暖夏凉,舒适耐用;棉籽可以榨油,是一种优质的食用油;就连棉杆,也可以用作燃料或造纸的原料。”

嬴政站起身来,目光远眺:“如此看来,这棉花确实是个好东西。大力推广种植,不仅能让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还能增强大秦的国力。”

离开棉花地后,众人又来到了纺织厂。纺织厂内,机杼声轰鸣,工人们忙碌地穿梭在各种纺织器械之间。嬴政走进厂房,看着那些熟练操作纺织机的工人,看着那一根根洁白的棉线在他们手中变成精美的布料,心中感慨万千。

他走到一位老纺织工面前,亲切地问道:“老人家,这纺织工作辛苦吗?”

老纺织工赶忙停下手中的活,起身行礼:“回官人,不辛苦。如今有了这新的纺织器械,工作比以前轻松多了,而且收入也不错,能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

嬴政满意地点点头:“好,只要你们能过上好日子,本官就放心了。大秦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你们的辛勤付出。”

离开纺织厂时,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嬴政望着那渐渐西沉的夕阳,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与此同时,一份份承载着嬴政王至高权威的王诏以及象征调兵权力的虎符,如同疾风一般迅速传至秦国各大军营。一场关乎大秦战略走向的军事行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桓齮所驻守的巴蜀大营,位于山川险峻、地势复杂的巴蜀之地。这里的水军经过多年的训练与磨砺,堪称秦国水上力量的精锐。当王诏和虎符抵达时,桓齮神情庄重,立即召集麾下将领,宣读王命。他的目光坚定,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位将领,声音沉稳有力:“大王有令,抽调八万水军,沿江水而下,与李信将军的南郡守军汇合,驻守夷陵,听候王翦将军调遣!”将领们纷纷领命,迅速展开行动。

巴蜀的水军营地顿时一片忙碌景象。士卒们奔跑穿梭,有序地整理着武器装备、检查战船的状况。一艘艘战船排列在江面上,船身高大坚固,船舷上雕刻着精美的大秦纹饰,彰显着帝国的荣耀。八万水军身着特制的黑色战甲,手持戈矛、弓弩等武器,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登上战船。随着一声声激昂的号角,战船缓缓启动,船头劈开江水,溅起层层雪白的浪花。

船队顺江而下,江风呼啸,吹动着战船上的旗帜猎猎作响。水军们严阵以待,警惕地观察着两岸的动静。经过数日的航行,终于抵达了南郡。

李信率领着南郡守军早已在江边等候。他与桓齮互相行礼问候,彼此眼中都流露出对此次军事行动的期待。两支队伍汇合后,迅速前往夷陵驻扎。

夷陵地处要冲,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大军在此安营扎寨,营帐连绵不绝,军旗随风飘动,远远望去,犹如一片黑色的海洋。士兵们忙着搭建营帐、挖掘防御工事,时刻准备听从主将王翦的命令,投入到战斗之中。

与此同时,在北方的北大营,屠雎也收到了命令。北大营肩负着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任,麾下将士皆是历经沙场、骁勇善战之辈。屠雎接到王诏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挑选了三万精兵。

屠雎亲自为出征的将士们送行,他勒马站在队伍前方,大声鼓舞士气:“大秦的勇士们!此次奉命前往榆林,乃是大王对我们的信任。榆林之地关乎帝国北方安危,我们定要不负使命!”

将士们齐声高呼:“愿为大王效死!”声音响彻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