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李大爷

李大爷是村里比较有名的难缠户,他气冲冲的进来,让大家有种不妙的感觉,谈笑风生的气氛戛然而止,要夹菜的筷子落在了碗里,大家的目光唰地投向了李大爷。

“当官的有酒有肉,还管不管老百姓的死活?”

“这年头谁也不缺酒肉,坐下来整二两。”组长说着就从边上拖来一个凳子,全桌的人都挪了挪,让出了个位置。组长夫人赶紧去找了一个酒杯,还拿了碗筷。

会计随即把酒杯满上了。

李大爷磨蹭了十几秒,使劲吧嗒了两口烟锅,烟雾缭绕着渐渐淡去,一股腊烟味顿时弥漫开来,大家都在巴望着他尽快坐下来,好接着举杯。

可李大爷望了一眼酒菜,用捏着烟锅右手摆了摆,说道:“不吃了,不吃了,我怕噎着脖子。”

这话一出,组长的脸突然绷紧起来,一股怒火从脖子燃烧到脸颊额头,一阵赤红,陈浩和田为民同时把目光投向组长,示意他保持冷静。

因为有领导在,组长只好忍了下来,把凳子挪开,占了位置,举起酒杯说道:“来来,整一口。”大家举起杯,都抿了一口。

组长拿起筷子,接着又说:“这个鸡是飞鸡,我养两年了,七月半就想宰了,硬是没拉着,早上就该它找死,自己钻进柴堆脚,卡着出不来。”

“自己来,自己来。”看着组长要夹菜给大家,陈浩赶紧劝道,并把筷子伸到碗里,夹起了一块鸡肉。

“味道确实不错,就是感觉还差点火候。”

“这样才有嚼头,这种不吃饲料的老本地鸡,故意找了买都难买。”

“我还是先喝点汤,好好补一下身体。”

大家自顾着聊天,李大爷被凉在了一边,傻愣着“吧嗒吧嗒”抽了几口,大家就当他没存在一样。他站了两分钟,悻悻地走了出去。

虽然他走了,陈浩心底已生芥蒂,自己好不容易把这个小康示范村的项目争取下来,原以为所有的老百姓都会欣然接受,而且还会感激自己,这一顿饭的功夫,就来了两个反对的人,这种人是不是很多啊。

“陈队长,你不要想太多,农村工作就是这样,干任何事都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只要符合多数老百姓的利益就行了。”田为民看出了陈浩的心思,主动劝道。

“是啊,陈队长,你不要见气,我们这些老百姓没文化,没见识,只想得到好处,对自己有利就笑,损害着自己的一小点利益,天都要跳通了。”会计接道。

陈浩自有斟酌,这个李大爷进来就一肚子气,话中带刺,话里有话,对村干部有成见,一定是之前有些事情没处理好。于是想进一步了解。

赵有国说,他自己跟这个李大爷是亲戚,李大爷年轻时也算是风云人物,那时各地都很落后,沿海地区也没这么发展,农村人都在地里刨食,因为家里弟兄多,李大爷就外出闯荡,并在一个小镇上成了山门女婿。

李大爷的媳妇家有三姐弟,两个姐一个弟,他媳妇是老大,弟还小的时候,李大爷是一家人的主要劳动力,是顶梁柱,十多年后,弟弟成家,一家人对李大爷横竖都看不顺眼,慢慢地,家庭矛盾,姐弟矛盾,日益激化,李大爷只好带着媳妇回到了箐沟村。

李大爷也算是一条汉子,回到箐沟村时,土地已分到户,家里弟兄一个送了他几分地,总共不到3亩,好在他不怕苦,不言累,天天开垦荒地,短短几年便开了几十亩,一家人不愁吃不愁穿。本以为幸福的生活就这样持续,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村基本解决了温饱,接着新的矛盾也产生了,单一的农业生产,粮食够吃,钱不够用。

家中有粮心不慌的时代不复存在,大家面临的难题不是温饱,而是花钱,以前饿饭,闹饥荒,感觉只要有粮食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可当粮食不是问题的时候,钱又成了问题。一年的刚性支出增加了,消费观念变化了:茅草房的要改造成瓦房,瓦房的要改造成砖房,少部分人开始建盖小洋房,衣服花样多了,电器开始出现了,等等。

所有的支出,靠粮食变现,更不靠谱,一年的口粮卖了,不够花两个月,粮食只管得了肚子,管不了钱包。老百姓的梦想从多收粮变成了多赚钱。于是,新的经济增长渠道开始出现,年轻人开始外出务工。

李大爷也看清了形势,他想通过自己一身的力气来多开地,多收粮食,以解决经济用度问题,可林业部门已不许再开荒,儿子和女儿已不愿再跟着他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得已,儿子和女儿也跟着打工去了。

儿子和女儿出去了,他和媳妇渐渐也老了,一些地块们逐年撂荒,每年种出的粮食吃一半,卖一半,养几头猪,养两头牛,几窝鸡,生活到也安乐。

正当俩老在为儿女的婚事操心之时,噩耗传来,儿子死在了工地,女儿也跟着一个外地人走了。一夜之前,李大爷精神崩溃,也白了发。从此之后,整个人就变了样。不是跟张三吵嘴,就是跟李四作对,不是要低保,就是要临时救济,对谁都不满,对村干部意见更大,村上干什么都反对,人人见了都让三分。

“他现在就是这个样子。”

陈浩听后,内心还是有些涟漪,李大爷是需要精神上安慰和理解,甚至是鼓励,以后有机会还应该多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