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清军坐船打回来那是一点可能性都没有,所以这些大人们居然和陈浩南的想法一样,就是通过各种关系搞到船只去卖粮食,只要陈浩南钱给到位,登莱的大人才不管这个识时务的小年轻。
运人运量半日抵达朝鲜,通过那边的暗线射击军很快就开始在官道附近的险要位置经营防御工事,这些地点大多是选择在沿海的地域,通过拿出来粮食作为吸引,那些躲藏的朝鲜百姓为了吃饭都成了免费的劳动力,一传十十传百,前来干活的百姓日益增多,在清军接掠过的后方形成了几个小据点,虽然不能够直接威胁到主要官道的清军运输队,但是时机成熟后,不说是截断官道,持续的骚扰还是可以做到。
这次的渗透作战是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临清军花钱费力不是来搞正义营救的,是要在关键的时候胁迫朝鲜的大人们拿好处的。对于好处的界定,张元彪下达为上中下三种情况让东部参谋部自己琢磨。
上策为临清军在朝鲜挫败了清军的进攻,保全朝鲜王室,临清军作为朝鲜护国军成为东北的一方势力,把持此地的经济与政治权利,成为太上皇,让清军不敢全力南下。
中策为临清军在朝鲜丙子胡乱取得部分胜利,牵制清军的入侵,胁迫朝鲜王室签订可接受的军费与割地条约,然后临清军在朝鲜沿海山地与清军展开拉锯战和防御战,清军志在速成定然不能久呆,待清军撤退后,与朝鲜王室达成保护协议,只是将朝鲜作为商品销售地和原料采集地使用,对辽东产生牵制。
下策是清军取得朝鲜王室,朝鲜完全投降,临清军在军事作战中无法取得优势,待清军撤走前后,以战养战占领朝鲜重要沿海地区修筑棱堡,气候临清军主力撤回,扶持部分朝鲜本国代理人或者拉些倭寇出来搞搞名义,割据仁川、釜山两处港口进行经济殖民,朝鲜大军讨伐不在话下,朝鲜的新大哥清朝若是派人来征伐,正省的去辽东苦寒之地作战,只要有实力,挂出什么幌子都好说。
至于军事完全失败,朝鲜特殊的地形以及临清军精熟的阵地战打法,在这种有限战争的前提下应该是不存在的,只是最后能捞多少或者赔多少钱,战争的发展到了最后,实现下策也是有把握。至于明廷和朝鲜的外交压力,他们没有军力去干预,就等着吧。
总之,北方打的越乱越有利,张元彪在朝鲜才不会像在临清那样畏首畏尾,除了不能正大光明的打出旗号,这就是一场国战。
射击军一股一千人规模的主力部队带着一千征募民夫,在崇祯十年元月七日抵达了朝鲜北部沿海开始在当地内应的协助下占领海州港口,刚刚经历过清军荼毒的港口满目疮痍,留守的清军和部分汉军水师一触即溃逃向主城区汇报,朝鲜大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