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捷报。”朱大志兴奋地说:“咱们今日七百破一万,大功一件。”
“七百破一万。”张元彪差点没震晕。
“捷报都这样这。”朱大志得意地说:“写的少了不行。”
“咱们没有砍首级。”张元彪说“如何确定军功?”
“我让人捡了一些旗帜回来,把这些交上去就行,毕竟是前后都有叛军,割了首级咋带走啊,咱们就这样报,不信拉倒。”朱大志严肃地说:“再说了,我现在也不想升官了,守着临清就不错,这次临清卫的指挥使大人被人包了饺子生死不知,我打算再进一步就不要升迁了,否则离开了临清,还得去其他地方带兵,风光是风光,但是压力更大也没多少油水。都不说鞑子建奴了,你看这些东江军都厉害成这样,若不是老弟你日夜练军,按照上次勤王的战斗力来说,临清千户所现在都成了叛军的俘虏,而我已经被杀头了。”
这些话让张元彪都感动了,看来一直以来的银弹攻势和思想教育起了作用,比起来升官这种没意义的事,维持现状是最好的结果。也就拍着手说道:“朱大哥,你能这样想就太好了。”
因为大明的官场,不管是文官系统还是军队系统,都是一个逆淘汰的制度,有本事的人就意味着要往上爬自然会得罪既得利益阶层,留下来的都是熬资历能阴人的家伙。
比如熊廷弼经略辽东,已经在广宁稳定了局势,朝廷的大人就弄过去了王化贞制衡,两人就分兵与否的问题争论,熊廷弼坚持集中兵力固守广宁,但是王化贞却非要分兵出去防御。结果官司打到了御前,大家都知道熊廷弼是对的,但是为了让其吃瘪,还是投了支持王化贞。
啥心态呢?纯粹是因私废公。就是因为熊廷弼脾气不好,得罪的人太多,当初有万历皇帝皇帝保他,无论怎样告他皇帝都不理会,反而是要钱给钱,这才使得萨尔浒之战后明军逐渐稳住阵脚转守为攻。但是万历皇帝死后,政治风向发生变化,木匠皇帝天启在执政初期不明大明官场,放权太多。
朝堂大人计划的是,如果王化贞策略奏效,那就是王化贞和大佬们的功劳,熊廷弼吃瘪。如果王化贞失败了,负责军事的辽东经略是熊廷弼,熊廷弼还是要吃瘪。看似左右都不亏,可是大明朝亏了,在辽东生活的几百万百姓也亏了。
王化贞的战略实施以后,努尔哈赤认为时机已到,策动大军包围城外防守明军围点打援,数万明军前去救援,沙岭一役全军覆没,阵斩的明军无人收尸,十数年后都没人敢路过那边。整个战役在历史上就是“广宁惨败”。
当时在外边巡查堡垒的熊廷弼率本部军马数千人赶来,只是大势已去,就放火烧了广宁物资带百姓跑路。结果是,没啥责任的熊廷弼被砍头抄家,传首九边。王化贞反而在监狱里好吃好喝没啥事。
有能力的人被人清算,垃圾小人反而是朝堂栋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或许是封建王朝的末期都是这样,大明朝不亡简直没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