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苏轼、晏殊和欧阳修等等等等,都是一等一的大才子,同时也是朝中之臣,有的还是朝廷重臣。

就是因为殿试重诗词歌赋,造成大部分的当权者文采斐然而处事不足。

文才是文才,文才高并不代表解决朝政的能力就强,这是两码事,赵构正是看到问题的实质而提出重策论而轻诗赋。

至于宋朝殿试的经义,就是以儒家经典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

这个其实就是明清八股文的鼻祖,只是大宋朝之时经义还没有完全变味而已。

开科取士,不是为国家选诗人和儒士,虽然诗词歌赋是基础,也最容易区分优劣。

但开科取士的目的还是为国纳才,能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支撑起朝廷运转的基石与柱石。

所以唯有策论,既能针砭时弊,又能提出解决之法。

考验的不仅仅是文章的文采,更多的是对举子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科举考试科类繁多,进士科、诸科、制科、词科、武举、明法科等等。虽说为国取士,然种类庞杂,太过多于无用之科,造就过多无用之士。朕以为保留进士科、明科、武举和明法科即可。武举可适当增加人数。武举贵在精而不在多,然适当增加武举,可优中选优,朕不仅要将才,更要帅才!此为其三。”

赵构讲的其实是个科举考试中科目实用性的问题。

科举考试的科类过多,直接造成进士人数的增加。

而赵构既然要求进士取士只占殿试总人数的三成,那么就要相应减少实用价值很小的科目。

诸科更多的是考九经、五经、三礼、三传等等儒学经典。

基本上就是以经义类的后世八股文为主,因此这类不实用的科目裁撤自然是首当其冲。

词科更多的则是考诗词歌赋等等,对于举子的诗词造诣要求非常之高,对于经世致用的才能要求很低。

以眼下大宋的局面,选拔知行合一且有经天纬地之才的需求远远胜过诗词歌赋之才。

对于以中兴大宋和将来一统河山的诉求而言,能够处理政事和军务的人才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