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应允

九疑赋 知小元 871 字 9天前

俞老爷之所以执意如此,实则是顾虑其续弦之妻,实是目光短浅之辈。

此刻,宽敞的厅堂中仅有俞老爷与远归的四子。

俞四爷早在一个月之前便已收到消息,此番赶回,正是意图速速解决俞修的婚姻大事,然那女子卑微的出身却如同一道沉重枷锁,始终萦绕在他心间,难以释怀。

俞老爷背靠软榻,语重心长道:“修儿乃我俞家嫡脉,我期望他未来的妻子能出自名门,既能在他未来登仕途时辅佐助力,又能为我俞家增光添彩,延续家门荣耀。”

俞老爷呷了口茶,又补充道:“然而修儿对那女子情深意切,一片丹心昭然可见,我亦不愿过于强拗,此事究竟如何定夺,还需你这个身为父亲的慎重抉择。”

俞四爷心中早有预感父亲会有此一番言论,然而当亲耳听到父亲对这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事并不坚决反对时,他仍旧陷入短暂的惊愕之中。

他心中澄明如镜,深知父亲并非仅因俞修对那女子深情厚谊便放任此事,而是信中所述,其有同母之兄姊多人,姊既嫁,亦速有麟儿凤女。

他原本打算提娶一门家世相当的女子入门,即便是广纳妾室亦无不可,然而现实却是,他的妾室、通房人数众多,多到一屋子也挤不下,却至今未能盼来子嗣降临,甚至连个女娃也没有。

俞四爷敏锐地洞察到,父亲可能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认为那女子身上存在某种隐性的生育优势。

而延续血脉对于家族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俞家这样的大家族,嫡庶有壁,生生不息的嫡系子孙对于维护家族地位和势力的稳固尤为重要。

同时,他也明白,父亲看似交予他决定此事,实则是走个过场罢了。

“既然父亲对此并无异议,儿亦无意阻挡,但有一策,愿在此陈明。”

说到此处,俞四爷略作停顿,谨慎地观察着俞老爷的面色,见其并无异样反应,于是继续道:“儿以为,既然那桑志是个称职的好官,久居其位且政绩显着,不妨我们顺水推舟,助他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将其安置在一个更为适宜的位置上。如此一来,既能彰显我俞家公正无私,体恤英才的风范,又能借此机会笼络人心,稳定地方政务,对于提升我俞家声誉以及朝廷威望,均是有益无害之举。”

这段时日,俞老爷又秘密派遣了人马奔赴成县探访,虽然派出之人尚未返回,但信函已至,内容确与先前随同俞修调查所得的信息相符。

心中虽坚信以俞修的品性,断不会在细微之处对他们有所欺瞒,甚至做筏子让他的人知道的事都是俞修想让他知道的。但这是关乎家族兴衰的大事,仍需经过全面详实的查证核实,方能作出最为稳妥的决策。

“你的考量确实周全,然而此事不可由我俞家直接插手,以免授人以柄。”俞老爷的话语虽止于此,但他相信四子能够领悟其中深意,一旦决定与对方结为儿女亲家,更需避嫌,不得直接介入其官场事宜,以防外界误会俞家意图干涉朝政图谋私利。

稍稍停歇,俞老爷又提出了建议:“此事便交由你大哥去办,他在京城人脉广博,以第三方的身份推动此事最为恰当。”

“父亲所言极是,是儿考虑不周。”俞四爷恭敬低头,领受教诲。

俞老爷颔首,他深知,官场的规则繁复微妙,一切都要做得滴水不漏,既要顾全大局,又要兼顾细节。

于是,他又谆谆告诫:“信中提醒你大哥在操作此事时,务必做到公正公开,不可让人抓住把柄,同时也要把握好分寸,不可过于急切,以免引起他人反感。”

至于具体什么职位,便只能根据空缺情况,或借助合理且有力的荐举缘由,令桑志得以递补升迁。

“是,儿都晓得。”俞四爷应答着,但心里说到底仍是淤塞难通,一个七品官再提拔也不能一跃至高位。

随后,他即刻派人传唤俞修前来,既然事情已有定论,自然要让自己的儿子尽早知情。

念及父亲的身子不如从前多矣,他愈发觉得这婚事宜早不宜迟,期盼能在家中老父健在之时,亲眼目睹重孙降世。

俞修收到消息时比预想中快许多,只不知父亲与祖父商讨到何种程度了。

收到消息时也没耽搁,束发更衣便跟着小厮去了。

甫一踏出院门,他便驻足抬眼仰望苍穹。

那轮原本皎洁明亮的月亮突然被飘来的几片薄云遮掩,瞬息间,清辉减半,心头也似被一层疑云笼罩,前方究竟是坦途还是荆棘仍不能全然确定。

他踏石阶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回响,犹如敲击在心头的鼓点,一下一下地催促他,快一点,快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