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孙权逃离江陵,带的是自己的近卫军,却把徐盛和那九千溃军留了下来!这是为什么?
华容道,位于江陵东北方向,而江津县,位于江陵东南方向,两地之间,隔着一道山脉!因此,攻克江津的汉军,要想追赶逃跑的孙权,必先拿下江陵,否则,就得绕很远的路才行!
孙权留下徐盛,目的就是想让他带领部下死守江陵,阻挡汉军,为他断后!当然,孙权也知道,徐盛凭这么点人,根本守不住江陵,早晚沦陷,他只需要徐盛为他争取逃跑的时间!
可是,孙权这么做,就等于是抛弃了徐盛,还有那九千士卒,为自己活命,却把他们留下来送死,夺路而逃的孙权,也是歇斯底里,不顾一切,连脸面都不要了!
眼见于此,徐盛之心,彻底凉了!那九千士卒,也是恨得牙根直痒痒,目送孙权离开江陵之时,眼中都在喷火!这是什么主公?关键时刻,只顾自己逃命,却拉别人垫背,还有一点人性吗?这样的人,还有必要为他卖命吗?
基于这种想法,上到徐盛,下到普通一卒,根本无心与汉军作战,等孙权走远,便立刻打开城门,直接投降了!这已经是他们第二次投降汉军,而且这一次,他们不是做俘虏,而是下定决心,改弦更张,加入汉军!
就这样,诸葛亮几乎没费吹灰之力,便光复了江陵,汉军入城的时候,受到百姓夹道欢迎,可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很明显,荆州百姓,根本不认可孙权的统治,而视刘纬为君为父,侵略者终于被赶走了,他们自然欢天喜地,形同解放!
值得一提的是,诸葛瑾,居然也没走!孙权仓皇逃命之时,已经顾不得许多,把诸葛瑾给忘了,根本没带着他!当然,诸葛瑾其实也不想走,他是故意留下来的!
还记得吗?当初为解决东吴粮食危机,诸葛瑾是力主出兵之人,可是,当他看到孙权昏招迭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表现以后,已经彻底失望了,他不想再为孙权卖命!
如今,孙权逃走了,诸葛瑾是真不想跟他一起走!因为,诸葛瑾隐约有种预感,那就是孙权此去,恐怕凶多吉少,汉军绝不会这么轻易让他逃回江东,华容道上,没准早有伏兵!
诸葛瑾是怎么看出来的呢?很简单,根据情报显示,汉军此来,还有一支骑兵部队,可是在交战当中,却始终不见这支骑兵的踪影,他们能去哪?稍加思索,也能猜到,这支骑兵,十有八九早已埋伏在孙权突围逃生的必经之路上!
沙场混乱,刀剑无眼,诸葛瑾一个文官,若跟着孙权一起逃走,一旦遇上汉军伏兵,谁能保护他?汉军士兵射出的弩箭可不认人,哪管是普通一卒,还是诸葛瑾呢?搞不好,他这条小命,都得丢在华容道上!
而留下来,不管是不是要投靠刘纬,至少能保住性命!留下有用之身,方能为江东百姓,乃至天下万民,贡献余力,谋求福祉!诸葛瑾不是怕死,而是怕自己死得没有价值,白白送命!
要知道,汉军统帅,可是诸葛亮,诸葛瑾的胞弟,他留下来了,诸葛亮又岂能不劝说他改弦更张,投靠汉王呢!尽管一开始,诸葛瑾还有些犹豫,却最终被诸葛亮劝服,决定从今往后,投靠汉王麾下,甘效犬马之劳!
很快,诸葛瑾就给新的主公立功了,他只身前往夷陵,劝降了阚泽和张承!
诸葛瑾嘴皮子这么厉害?说劝降,就能劝降?这是因为,张承的妻子,正是诸葛瑾的女儿!困据夷陵,走投无路,张承也别无选择,再加上岳父老泰山的劝说,也就只好投降了!
而阚泽呢?他和诸葛瑾的关系没那么好,可现在,不投降又有什么别的选择,也只能是就坡下驴,和张承一起投降了汉军!
前文我们说过,凌统嫌阚泽多嘴多舌,把他留在了夷陵;而张承呢,在遭到汉军舰队攻击时,率领自己的水军西逃,最终也到了夷陵!
如今,孙权已经率军逃走,徐盛举众投降,张承和阚泽他们,成了荆州之内,唯一剩下的吴军部队,又被诸葛瑾顺利劝降,如此便意味着,荆州全境光复,诸葛亮实现了既定的战略目标,仅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速战速决,为刘纬收复了荆州!
而孙权呢,却是一败涂地!他前前后后,总共调集和招募了将近十万兵马,却几乎全部折戟沉沙,损失殆尽,只能仓皇逃走,输了个精光!
孙权为什么会失败?是因为武器装备落后的问题吗?这个因素肯定是有的,却并非根本原因,战争的本质是人,人的因素,才是主导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汉军,确实在武器装备上,拥有碾压式的优势,可吴军也不是没有胜利的希望,关键是孙权这个业余军事爱好者,水平实在太洼了!诸葛亮设下的一连串计谋,他是一计没落下,全都上当了!
说到底,吴军的失败,就是败在没有一个优秀的统帅,来指挥这场战役!倘若周瑜和陆逊在,就算赢不了,至少也能和汉军打个平手吧?何至于屡屡中计,惨败如斯?
问题是,孙权此人,容不得像周瑜和陆逊这样的大才,他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