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农民种地

......

回到家,张阳陷入思考,首先要解决的是浇水的问题。

张阳首先想到的就是水车,这是一种借助水流的力量将水带到高处,通过水道流入农田的设施。

但在青头县并不适用,北方雨水不多,河流不够湍急,并且对于小麦种植而言,并不是一直需要大量水分,这与种水稻有显着区别。

此时张阳想到了自己的见闻,在田间地头,常见一些水泥做的沟渠,里面是干涸的,原本不明白那是做什么的,现在却明白了。

想来那就是灌溉渠......

张阳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靠谱,水泥也有,剩下的就是合理布局,把水引到渠里,农民从灌溉渠里取水,总要方便一些。

有了主意,张阳决定贴一份告示,征求一下百姓们的意见,毕竟要在人家地里挖沟渠,总要人家同意才好。

......

齐王府的门口已不似那般火热,不过现在有了新的功能,便是一些老人带着自己的小孙子小孙女,搬个小板凳坐在告示前,认字。

这世上穷人多,人人都会说话,但却不认识字,也不会写,甚至一本教材也没有,换句话说,穷人想找弄一本书都几乎不可能,而且就算有书,你不认字,如何教给孩子?

很早就有穷人想借衙门的告示认字,但衙役只念一遍,并且写的之乎者也,也听不明白,还得要衙役翻译一下,所以就没人再打这个主意。

但齐王府的告示不一样,写的是纯白话文,就是平时是怎么说话的,告示上就是怎么写的,这对于平民来说,是绝无仅有的。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当年学历史的时候,或许并没有太深的领悟,但学过诸如《滕王阁赋》后,你会觉得还是好好说话舒服,虽说是千古名篇,但无论是理解还是背诵,都十分有难度,这还是有老师帮忙解释的情况。

所以在古代,文字绝对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有钱人读书识字,会做文章,穷人则不认字,也没机会读书认字。

谁也不想一直穷下去,若是有机会读书认字,考的一点功名,那一定竭尽所能的抓住这样的机会。

齐王府外的告示,反倒是一个契机。

告示写的很白话,贴上后护卫读过几遍,大家也就记得大概,若是有心,更是能背诵一段,像什么“水泥作坊待遇从优,但需签订卖身契”等内容,大家更是耳熟能详,带着小孙子小孙女坐在告示前,老人也丝毫不怵。

“这是水泥,好好看看,写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