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火力全开承明朝

承明之治 嘟嘟嘟233 1960 字 3天前

“有关户部、工部、司农寺三处,对去年的寒冬部署效果甚佳,至少没有出现地方百姓大规模冻死的情况。另外,有关安置全国流民的事情,三省抓一下,过于偏远的地区,就让地方安置就是了,距离黄河、长江流域近的,尽量迁入。”

“臣等遵旨!!——————”

在座的三省官员,纷纷起身领旨。

李承乾:“今年开始,经济圈、税制改革、增铸货币、海运商贸、农贸运转、各地柜彷和市监局、地方行政改制,也是时候一并加加速了。至于黄河清淤,循序渐进就是,只能拿时间磨了。自古治理黄河也没有长治有效的法子,只能每年投入抑制。”

“其次,各地的土地清查也都陆续出来了。朕看过了,只能说天高皇帝远,越远、越偏僻的地方,欺上瞒下的事情也就越加严重。朕可以明确告诉诸位,目前上了缉拿名单的地方官员已经有一百零四人了。至于诸位当中沾亲带故的,朕念及新朝初立,也可以轻拿轻放一次。”

“三省与吏部、户部、刑部、大理寺、御史台,还有地方现任刺史、太守,联合开展地方改制的事情。朕给你们一个期限,今年秋季前若是落实整改不到位,你们的考核朕可以给你们一撸到底,轻则折三,重则革职。”

小主,

此言一出,三省、吏部、户部、刑部、大理寺、御史台官员们都傻眼了。太狠了!最轻都要直接降三品啊!什么意思?大家最高长官几乎都是正三品,到时候没办好最次都是直接降低到六品!运气不好,直接回归无品小吏!提一下,唐朝施行上中下三等州郡制度,州县均按其地位之轻重,辖境之大小,户口之多寡以及经济开发水平之高低分为上、中、下三等。三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五千户以上为上县,二千户以上为中县,一千户以上为中下县,其余为下县。

而地方刺史,上州刺史从三品、中州刺史正四品、下州刺史从四品。这也正常,毕竟能够在唐朝当一个地方长官,那能耐的确是可以入朝的级别了。另外说一下,唐初贞观,地方刺史长官由二凤指派,他的屏风上全是各地长官的履历。至于县令也是同理,细分为上、中、中下、下四个级别。上县县令从六品上、中县县令正七品、中下县县令从七品上、下县县令从七品下。

因此,能玩得起李承乾这个要求的,你至少都要是一个地方长官级别。李承乾这一次,也算是下达了死命令。这一套,必须搞下来!由不得地方愿不愿意,不愿意也要愿意。

“臣等谨遵旨意!!!——————————”

行政的改革是后续税制改革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行政制度,后续的税制制度必然因为下面的阳奉阴违而改变味道,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大唐如今州府高达四百七十三处,天下划分十道,意味着道的基础上增设道府、军府、督查院,下辖的州府也要增设郡府,一次性就是差不多增扩行政人员接近两万四千人。

增设地方部门,无外乎增加人罢了。人多了,利益就多了,关系也就更加错综了。很好理解,以往地方长官经营个四五年,基本上就能把一个地方彻底掌控在手中。如今,随着地方行政管理人员与机构的增设,意味着想要一次性笼络地方官员变得更加困难了,同时这些人还都代表中央不同部门的利益。

中央各部门会加强对地方隶属官员的控制,让地方势力难以轻松合作。而地方的一个官员,往往就代表着身后有中央上司部门存在,大家在地方政治上,立场变得更加复杂。通过养官的方式,瓦解地方旧势力,再让中央参与部门下场斡旋,加强中央和地方的联系性,而皇权高高在上注视和操控。臣子们互相绊住脚,那么皇权就是突兀且独一无二的存在。

处理完了内务,接下来是接见诸国使臣。上位的李承乾,看着一群又一群周边诸国的使臣,重复着点头的动作。

“塞外各部使臣入朝觐见!!——————”

随着这一声,李承乾终于动了。他缓缓坐起身,前驱向前,双手撑在双膝上。下方,薛延陀、铁勒各部、仆骨、拔也古、大室韦、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靺鞨各部。除却契骨、深末怛室韦、靺鞨黑水部这仨外,其余草原各部的领袖,纷纷抵达。

李承乾淡然道:“那些没来?”

大理寺卿孙伏伽起身拱手回道:“回禀圣人!契骨、深末怛室韦、靺鞨黑水部未至!”

李承乾没有什么反应,淡淡的说道:“传旨,今年开春,发兵灭国。除却青壮妇女外,老幼一律就地焚烧殆尽。苏定方、薛仁贵、裴行俭三人作为三路统帅,其余诸将随军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