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求人不如求己

李海涛接声道,“不错,上海的确十分繁华,这里是南京、苏州、无锡都完全无法比的。”

“是啊!”杨荣邦道,“其实我看上海利润最高的就是开鸦片烟馆了。可惜啊,这个行业被他们垄断了。”

“大人不要着急啊。”李海涛道,“这战后重建机会遍地都是,依大人的能力,就算不在军队里了,到了地方上,也是商业奇才,一定可以打造出一片天地来。”

“好好,咱们这次来上海,抓紧时间好好考察一下。”杨荣邦道,“机会难得,我听到一些风声,曾国藩大人会主动对湘军进行裁撤,就在最近这一个月内完成。据说只留下鲍超的霆军和我们打江西的5000人。但是江西那边仗打完了,我们很有可能也被裁撤掉,你要有充足的思维准备。”

“谢谢大人提醒!”李海涛暗道,为了不被裁撤,此次来上海,一定要搭上李鸿章这条线。

在胡云顶“生病”之际,杨荣邦由洪云丽带着,四处考察上海的商机。既然湘军面临大的撤撤,杨荣邦这已年过45岁,也没有什么上升空间。而且每年拿着高薪,肯定是被重点彻查的对象。杨荣邦是铁了心,要在上海找到发财的机会。

而李海涛让邓和、林晓静多方面搜集李鸿章的信息,恶补功课。

李海涛认为,这空出来的几天时间,真是上天的恩赐,让自己能够更好的知道这位李鸿章大人。他让邓和、林晓静多去搜集过往两三年的报纸。这种通过耐心寻找的方式,还真让李海涛发现些名堂。

首先李鸿章在同治二年正月(1862)年设立外国语言文字学馆于上海,这可以说是历史上在中国设立的首家外国语学校,创了历史之先河。

为什么我们今天全国有这么多外国语学校,很多普通学校招不到生,就主动把名字改为外国语学校,但却恐怕很少有家长和学生知道,中国首家外语学校,创办于1862年,也就是162年之前,而且创办人正是李鸿章。

李鸿章估计也没有想到,他当时创办的这所外国语学校,后来会成为燎原之势,中国打破了几千年的封闭状态,开眼看世界。今日中国能够融入世界,与世界同步发展,李鸿章可以说是功劳卓越。在他那个时代,他能有如此远大的目光,称为伟人也不为过。

李海涛还发现,同治四年八月,即1864年,李鸿章还设立了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这可是中国兵工厂的前身。李鸿章想用洋枪洋炮来壮大国力,扩充实力。

李海涛兴奋地觉得,李鸿章大人可是在下一盘大棋。

邓和不解地道,“大哥,见到这新闻报道,如何格外兴奋?”

李海涛拍拍邓和的肩膀道,“老二,难道你不兴奋吗?”

邓和道,“这机器制造总局显然是用来生产军火的, 可能生产出来,是为了对付长毛的余党和捻军。”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李海涛道,“我看过魏源所写的《海国图志》,介绍世办各国的情况,无不以工业化为提升生产力的方式。 我们天朝虽然幅员辽阔,但是仍然生产力低下,处于农耕社会。而李中堂设立外国语学校,又设立这军工厂,让洋人来当老师。

我们中国人为什么现在总被洋人瞧不起,并不是我们中国人笨,是因为我们封闭太久了。封闭太久之后,我们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对我们来说,我们现在是要赶功课,或者说是赶路。”

“你的意思是,我们现在就是要拼命向洋人学习,学习他们各方面的技能,来壮大国家的实力?”林晓静问道。

“没错!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这个道理!”李海涛道,“我听到过一些传言,李中堂在上海、江苏一带对水路、道路设了很多关卡,对于过往的货物征收很高的厘金,百姓怨声载道,很多人还指责他是贪官,把这些民脂民膏都贪污了,用来回老家拼命建设。实际上我看都是他的政敌误解了他。”

“你这么说,有什么依据没有?”林晓静问道。

“你看这篇报道。”李海涛拿出《申报》出来,指着上面的道,“上面说洋人曾经有个制造局,能够生产洋枪洋炮,但是洋人开价就10万两白银。江苏巡抚李鸿章认为,洋人知道清廷没有制造局,又想有个制造局,这是坐地起价。断然拒绝。”

“你的意思是,李中堂大人后来决定,求人不如求己。既然洋人坐地起价,想卖高价,从中大赚特赚一笔,不如我们中国人自己建设制造局,自己生产洋枪洋炮。”林晓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