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国藩门下求学两年后,二十四岁的李鸿章第二次参加会试,高中二甲第十三名,赐进士出身。
二十四岁的进士是什么概念?
他的老师曾国藩,公认的天才人物,二十八岁才中进士。
还有另外一个也非常有名的汉人大臣纪昀(纪晓岚),三十一岁才中进士。
李鸿章中进士的年纪比曾国藩年轻四岁,比纪昀年轻七岁。
在当届科举进士中,只有李鸿章一个人的年纪是二字头,其他进士都是三十、四十岁。
李鸿章中了进士之后,和安徽老乡、工部左侍郎吕贤基过往甚密。
得知太平天国做大,朝廷打算在各地组织团练的消息后,李鸿章果断怂恿吕贤基上奏章自荐。
吕贤基自觉不会带兵,就借故推脱。
没想到,李鸿章竟然当场挥毫泼墨,给吕贤基代笔写好了一份奏章。
吕贤基一看这以自己名义写好的奏章,竟也觉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起来。
于是就送上去了。
然后咸丰就批准了,让吕贤基和曾国藩一样以在籍侍郎的名义,出任安徽团练大臣。
任命一下来,安徽省会安庆被攻陷的消息也来了。
吕贤基一下子就清醒了。
特么安庆都完犊子了,你让我去安徽和太平军对战,这不是要我死吗?
圣旨已下,吕贤基不去也得去。
他就哭笑不得地对李鸿章说:
“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奏调偕行。”
在吕贤基的奏调下,李鸿章就以团练大臣幕僚的身份回归安徽。
没几个月,随着北伐军出动,安徽境内局势越发糜烂。
咸丰又下令让多位安徽籍大臣赶紧回去办团练,李鸿章的老爹李文安赫然在列。
小主,
就这样,父子两人合兵一处,搞出了一支上千人的团练。
这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淮军”最前身。
由于老爹李文安身体一直以来都不好,儿子李鸿章就成为了主要带兵之人。
李鸿章带着这支兵马在吕贤基的指挥下多次和太平军交战,也算是打出了一些心得,懂了一些用兵。
他的老师曾国藩这几个月带着湘军连战连捷,在湖北、江西方向给了太平军巨大压力。
杨秀清不得不从安徽等地调集兵马去对抗湘军。
李鸿章便借助这个机会,率领自家兵马一举光复庐江县城。
一个县城,听起来好像没啥。
湘军和太平军框框一顿激战,不是省城就是州府,或者几万人的超级大战,那才叫厉害。
可如果说,这是最近一年多时间以来,安徽方面的清军从太平军手里夺回的第一个县城呢?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意义,李鸿章收复庐江县城的奏报才有资格被放在大清九五之尊咸丰皇帝的面前。
咸丰心花怒放,笑呵呵的开口道:
“这个李鸿章,果然不愧是大清新一代的骄子,很好,非常好啊。”
“嗯,赏他知府顶戴吧!”
赏知府顶戴,却不给官职,意思就是“享受知府待遇”。
知府就相当于现代的市长,今年的李鸿章刚刚三十一岁就能享受知府待遇,虽然还不是实职官员,但也绝对是大清官场的一颗新星了。
这下子,有人就不爽了。
祁寯藻干咳一声,提醒道:
“皇上,李鸿章可是曾国藩的弟子。”
“如今曾国藩风头正盛,此时皇上再降隆恩于其弟子,奴才斗胆认为,有待商榷。”
咸丰愣了一下,微微点头。
也对,曾国藩那个驴脾气,可是恶心了咸丰皇帝挺多次。
若是李鸿章再成为一个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