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准备比试

明末辽东从军行 辽鹰 1887 字 3个月前

来叆阳城的第二天,杨林便将募兵的告示贴了出去。同时给官兵们放了一天假,让他们恢复精力并上街转转。严令他们必须严守“九不”军规不得扰民。

接下来的半月,杨林整天躲在房中又写又画的足不出户。一日三餐都是吴小七和熊大海给送到房里。他依据记忆,将后世中国军队的各项条令大体上默写出来。

通过删减和编辑,写成了一本名为《辽兵训练操典》的书。这本书的完成,标志着这支明军正式开始向正规化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在此期间,杨林交给张祝一些图纸,让他带领官兵按上面图画标注的高矮大小,在校场里修砌了许多叫不上名字的奇怪东西。张祝和官兵们以为这些东西是据马鹿砦,但纳闷为何不修在营门外却修在了校场里。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东西是后世中国军队最着名的训练科目——“四百米战术障碍”。

这项训练科目看似简单,但实际融合了对士兵毅力、体力、耐力、反应力、判断力、观察力、协调力等众多能力的考验和锻炼。别说是现在的明军官兵,就是后世的中国军人在这项训练课目面前也不敢说次次取得优秀。

除了四百米障碍外,杨林又画了单杠、双杠和木马等一些训练用的器械图纸,让城中铁匠坊按图制造。同时他根据明军在家哈岭与后金军作战的经验,命铁匠坊又打造了新式标枪和大盾的样品。

新式标枪以古罗马帝国军队的标枪为样本,击中目标后枪头与枪杆连接处的木销发生折断并弯曲,导致敌方无法拾起来后反击己方。

为了便于携带,杨林将新式标枪的长度缩短至三尺半,加重了枪头和枪杆的份量。并将枪头制成利于破甲的尖锐形状,这样投掷起来杀伤力更大。

长方形大盾的形状就好比一个圆柱体从上至下被剖开,高一点三米,宽八十厘米。通体由坚硬的木材制成,整体包裹上生牛皮,边缘和中心位置有铆钉和铁梁加固。

它凸面向外,可以让对方的箭矢在射来时有概率产生侧滑。凹面向里,中心位置与士兵的手臂产生一定的距离,防止敌人箭矢射透盾牌伤到手臂。

盾牌表面绘有猛兽的图案,这是为了起到恐吓敌人与战马的作用。中间有尖锐的突刺,持盾冲锋时可以用来刺伤敌军。这种盾牌与明军常用盾牌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面积和重量上。属于步兵用的重型盾牌。

标枪与大盾,是杨林通过与后金军实战总结出来的具有克敌效果的装备。如在富察之战中阻击后金军镶黄旗,对方在车阵中被刀牌手推挤的无法有效挥舞武器。

再如标枪,在家哈岭战斗中能在十至二十步之内穿透对方的重甲,并撕开和扰乱对方的阵形。

在历史上,后金军面对戚家军、川军这种擅使标枪的军队时,几乎束手无策伤亡惨重。标枪和大盾的组合,也是古罗马军队纵横欧亚大陆千余年的主要装备之一。

虽然这种组合在作战时对敌人的冲击力小,但在近战时却会发生巨大的作用。

应该说叆阳城内工匠们的技术很不错,开始时看着杨林送来图纸很懵。但是当杨林详细告诉他们怎样制作后便了然于胸。不过两天时间便将标枪和盾牌的样品制作完成,并送给杨林过目检验。

经过严格测试,杨林对标枪和盾牌的样品极为满意,当即便命人赏了工匠们十两银子。当然,现在要想打制出足够数量的标枪与大盾,不仅需要时间还要银子。

一面大盾造价一两银子,一支标枪造价二钱银子。这让没有额外来钱渠道的杨林是吃不消的,所以他现在只能等郑昌珉那边寻矿的消息。

这一日,春风和煦晴空万里。军营校场上一队队的官兵已列队完毕,等待下一步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