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灵感4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同年,曹丕称帝,国号“魏”。一个时代终结了,另一个时代开启了。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蜀汉)。

此时的孙权,刚刚完成袭取荆州的使命,从公安移驾鄂县,改鄂县为武昌,以武昌为都。

这一年,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

元年229年,孙权于武昌称帝,国号“吴”。同年9月,孙权迁都建业,命陆逊辅佐太子孙登,驻守武昌。

孙权为何选择武昌建都?武昌的建都与迁都背后又有哪些考量?

首先是吴蜀蜜月结束,蜜月总是短暂的。

刘备夺取益州后,坐拥荆、益,实力已今非昔比,孙权借机要求刘备归还荆州。双方从最大公约数走向最小公倍数,冲突必然爆发。

孙、刘蜜月之后迅速分手。

孙权知道,刘备在荆州时,荆州是自己的,刘备取益州后,荆州是刘备的。

孙权亲自驻跸陆口节度诸军,命鲁肃、吕蒙夺取荆州,二爷不慎丧命。

孙权也知道,夺荆州、杀关羽,并非意味着荆州问题的结束,相反是新问题的开始。

果然,刘备刚刚称帝,即准备兴兵伐吴。为了巩固荆州的统治,孙权留在了前线,从公安迁到鄂县,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并在此建都。

为什么是武昌?

武昌,是孙吴江防体系的重要军镇,“襟带江沔,依阻湖山,左控庐淝,右连襄汉”,是长江流域的中心枢纽,依托武昌可以守东御西,控南据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且,相比于周围地域,武昌地处长江南岸,既靠近兵争前线,便于指挥;又倚靠江东腹地,利于防守。

孙权深知,守武昌,则夏口可保,守夏口,则江夏俱危。因此,武昌确是较为理想的建都地点。

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孙权向曹丕假意示好,曹丕则乐见吴蜀相争,亦假意减轻长江下游地区的军事压力,以示诚意,曹丕与孙权会心地达成默契,这是孙权建都武昌的另一个背景。

三国杀中孙权的技能是“制衡”,东吴大帝终其一生都在为这项技能做注脚。如果说长江是一个天平,那么曹、刘便是天平的两端,孙权以都城为支点来谋求平衡。

再次“权变”

夷陵之战后,蜀汉元气大伤,孙吴西部疆域得以巩固,蜀汉丞相诸葛亮再次奉行“东和孙权”的战略,孙刘联盟重归于好。与此同时,曹丕加强江淮地区的军事压力,趁机夺取合肥等地,东线战事再次趋紧。

(如果只是书写当时时代的思维,那么终究会被淘汰。)

建安十六年,刘备借口帮助刘璋讨伐张鲁,以法正、张松为内应进入益州。刘备北进至葭萌便军,收买人心。后来张松事情败露被杀,刘备于是与刘璋反目。刘璋派遣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在涪阻击刘备,都被刘备打败,张任逃亡,其余皆死。刘备进军雒城,庞统在攻城时中箭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