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和大儒蔡邕清谈

宦官当政,朝野上下哀鸿遍野。

各方膨胀的野心,昭然若揭。

司徒桥公请辞,轰动士林。

作为司徒府的属官,蔡邕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响。

他眸子一凝,落在曹操身上。

“孟德要入鸿都门学,可是出于本心?”

二人没有入司徒府,曹操应蔡邕邀约,来到蔡府相叙。

蔡邕并非没有靠山,他的叔父蔡质,可是当朝卫尉。

没有身份背景的庶民、寒门,几乎没有入仕的可能。

这也是察举制的弊端所在。

无论是察举制,还是后世的九品中正制,都被世家大族垄断了。

“陛下征召入学,不敢不从。”

曹操磊磊落落,没有遮掩自己的行径。

“唉——”

蔡邕闻言心领神会,唯有一声长叹,表达出自己的同情和遗憾。

“学生认为,入鸿都门学和太学,没有任何差别。”

“只要专心治学,两耳不闻窗外事,坚守本心,不做欺上媚下之人即可。”

“无论在鸿都门学还是太学,都能够为百姓做事,行善于天下。”

曹操心胸豁达、开朗,驱散了周身的寒气。

他的一腔热血,深深地感染了蔡邕。

“孟德言之有理,是老夫狭隘了。”

“任何事,都因人而异。”

“老夫只是担心,你到了鸿都门学后,见不惯诸事……”

蔡邕意有所指,潜意识认为,曹操朗朗若日月,很难接纳“不公”的待遇。

试想一下,身边的同学谄媚上位,成为县令、郡守,甚至是一州刺史。

曹操能够把持得住吗?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曹操沉毅道。

“哈哈哈!”

蔡邕骤然大笑,赞赏道:

“桥公说过,孟德是一块璞玉,尚需磨砺。”

“在老夫看来,孟德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

二人谈道论儒,其乐融融。

蔡邕身具名士旷达,曹操任诞和幽默。

一时间咳珠吐玉,妙语不断。

这时候的读书人,都是苦读儒经,旁涉老庄之学,一步步养望交友,而后“举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