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待首辅发话,后排的那些小官以及那些日子拮据的言官、御史们,纷纷叩首谢恩。
身为户部尚书的韩爌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可是担心众怒难犯,只得将话又憋了回去。
大明官员的俸禄那是出了名的低,那些位置高的、权利大的,每年夏天有地方官员送来的冰敬,冬天有碳敬,逢年过节的,送礼的也是络绎不绝,他们即便不靠俸禄,也能过的相当滋润。
可是那些职位低的官员的日子,可就没那么好过了,尤其县级的地方官员。
按照大明的制度,一个县衙,只有县令、县丞等几个少数人员才有资格领取朝廷的俸禄,其余的都得靠县令自己想办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没钱,就没人办事儿,没人办事儿就是无能,就会丢官,没办法,只能去贪。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定制了那么多严苛的酷刑,杀了那么多人,仍旧无法遏制官员贪腐的主要原因。
毕竟没几个能做到海瑞那样,都需要穿衣吃饭的。
虽说靠着涨工资就想避免贪腐,有些痴人说梦,但起码能够为那些一心办事儿的赤诚之人提供一份保障,多几个清官,总比多几个贪官要好的多。
看着朝臣们,全都叩首接旨,朱由校这才点了点头,面上闪过一丝笑意。
朱由校今日发这道“恩旨”,目的有很多。
第一:想要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威信,获得多数官员支持,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工资。
第二:俗话说,有一就有二,今天百官接了一次中旨,往后就会有第二次,以及无数次,为自己以后提拔其他人铺路。
第三:提高俸禄,就是为了消弭官场之中那种“和光同尘”的风气,降低自己将来惩治贪腐的难度。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是为了去堵住某些人的嘴,尤其是动不动就拿祖制说事儿的那些人,为自己日后改革铺路。
随后朱由校看向韩爌:“韩爱卿,为百官加俸一事,就由户部来负责。
内阁大学士每年的俸银,加到一千两。各部堂官,加到八百五十两个,各级官员以此类推。
另外,无论朝内、朝外的大小官员,每年多赏一匹丝绸,两百石禄米,以贴补家用。”
韩爌恭声道:“臣,遵旨!”
这是一个做好事儿,博名声的机会,韩爌没有理由去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