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木迭儿没想到,自己只是耍了一次脾气,就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连赖以生存的官位都给搞没了。
但能够做到一国丞相的人,又岂是庸人,所以在仔细复盘了一下此次事件的来龙去脉之后,铁木迭儿立马便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所在,那就是自己太拿自己当回事了。
想到这里,铁木迭儿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个耳光,心里暗恨自己的政治思维太低端,同时也十分后怕,幸好答己还算念旧情,没将自己一撸到底,要不然就凭自己办的这些破事,恐怕早就被人拉到菜市口砍了。
不过等他害怕完之后,铁木迭儿的心里又有些不甘心,他不愿意就这样黯然退出政坛,放弃那高高在上的相位。
可事情已经发展成这个样,皇帝的圣旨都已经甩到脸上了,他又能怎么办?
这时,一张眯着眼睛的脸再次在脑海中浮现出来。
古人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答己,作为你最铁杆的追随者,你会原谅我的,对吧?
【科举的恢复】
在铁木迭儿走后,太后一党的气焰收敛了不少,因为平时都是铁木迭儿这个代言人在传达太后的意见,如今没有了这个传话筒,很多人都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所以暂时便都蛰伏了起来,不再去跟皇帝唱反调,朝中风气也因此清明了不少。
王约和李孟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于是便趁机上书,请求兴办科举。
这一举动得到了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强力支持,并且诏令中书省,要求议行科举。
这道旨意一出,那些蛰伏起来的蒙古官员们终于忍不住了,对于爱育黎拔力八达怎么折腾朝政他们可以坐视不理,但如今要恢复科举,那可是触碰到了他们的根本利益。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自金朝灭亡开始,北方已经有整整81年没有举行过科举考试了,即使是以南宋灭亡的时间来算,也已经有36年之多了。
在这些年里,朝政一直都把持在蒙古人与色目人之间,汉人只能沦为陪衬的角色,而且当官的途径也大多是通过世袭或者是推举,儒生们想要当官一般都是由吏入仕,且晋升渠道极其狭窄,诸如各部正职皆不准由汉人和南人担任,即使像李孟这种深得皇帝信任的铁杆心腹也只能做到中书省平章政事,也不能当右丞相,这一举措也直接导致很多文人儒士们不愿意入朝为官,所以导致朝中的汉族官员们数量不多。
但科举这个口子一旦开了,那一切就都变了。
儒生们当官开始变得容易了,而且入仕之后的晋升渠道也变得更加广阔了,大批的儒生们将涌入朝堂,补充到各个岗位上来,而在治理朝政这一方面,这些自幼便学习儒家思想的汉族官员们无疑是比那些接近于半文盲的蒙古和色目官员更强的。
长此以往,汉族官员将重新占据朝堂内的话语权,再加上汉族人口的庞大基数,到时候恐怕蒙古人的统治地位也会受到极大的威胁。
所以,恢复科举这件事在传统的蒙古官员眼中,无异于是自掘坟墓的一个行为。
平心而论,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恢复科举可以补充大量的人才进入朝堂,同时还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和政治对立,待文化水平高一些的官员们逐渐普及之后,也能稍微改善一下吏治的严苛程度,从长远角度来看是有利于大元帝国的发展的。
但站在蒙古人的角度来看,这些蒙古官员们的想法也无可厚非,毕竟他们的担忧也是有道理的,大批的汉人进入朝堂之后必然会拉帮结派,以求自保,时间长了之后便会形成党争,而党争之祸丝毫不亚于天灾(具体可以参考明朝末期的党争情况)。
而且换个角度来想,一直采用世袭和推举制度也是在尽量避免这种情况,毕竟蛋糕就那么多,现在你要让那些曾经是敌人的汉人过来一起分享,那我们这些一直追随着自己的老朋友们是不是就会利益受损?
所以,在复议科举这件事刚刚被提出来之后,朝中几乎所有的非汉族官员便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