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说第二段关于文字狱以及后果的问题——李世民看到这里,内心就不免有些得意,他悄悄地瞟了一眼魏征,心中的骄傲之感从与清朝状况的对比中得到了大大的膨胀。
嘿!清朝这事儿干的,完全就是矫枉过正,进而导致了那样可怖的后果。
但是朕!可是从来不这么做的,朕心胸宽广,胸怀自信,一向都鼓励大臣们勇于进谏的!大唐也要把这样的良好风气传承下去才是。
辽朝,统和年间。
耶律隆绪有些讶然:“清朝这也盯得有点太紧了。”
管控文字,这件事本身并不寒碜,也不是什么不能在明面上提及的事情——但是管成这样,严密到这种地步,连一点时事都不允许谈论的地步……
最后全都跑去治古,又有谁还能对现世的情况提出建议?又有谁还能敏锐地发现现世所存的问题,予以提出?连这些都难以做到,更何况于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呢。
萧绰同样摇头。
他二人作为统治者,同样是非汉人——即使大辽并非如清朝那样入主中原天下,但是治下同样有汉人地区,面积还不算小。
因而,萧绰和耶律隆绪也能够明白彼时清朝为何会对民间言论如此管控,稳定统治嘛,这也是常规手段。但是,如清朝这般激烈的做法,萧绰和耶律隆绪同样并不赞同。
太过了。适当的管控是有利统治的,但是过度的失控的管控,则是对统治绝无利处——或许前期看不出什么问题,甚至可能还会让人觉得朝廷的方法起效了,对各地的控制力增强了,民间的反对声浪变小进而消失了……但是长期来看,这就是在自掘坟墓。
莺莺国入侵的时候,央洲治下多少人?读书识字的又有多少?这么多人,竟也找不到应对方法——并不是指望央洲朝廷立刻能拥有与莺莺国的军械匹敌的力量,但是转圜一二、继而积蓄力量发展自身,同样是应对方法。
但这种应对方法,也是在莺莺国入侵许久后方才得到了部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