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战,暴露出来了明朝的许多严重问题,包括朝堂与地方前线的严重割裂,在不了解前线情况的情况下一味催战,并且随意指挥——这一问题其实在先前的数场战争中就有所体现,但是松锦之战显然是一次更为明确的展现;】

【以及,朝堂中负责兵事的人,对于兵事实际上并不能真的起到非常积极正面的作用,不论是时任兵部尚书的陈新甲,还是掌握最终决定权的明思宗,都不能做到。而同时,明思宗一向以来的行事风格也对朝堂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负责统兵的将帅洪承畴,不能够抓住时机、更好地安排好指挥等方面;以及从总兵开始的许多将官纷纷畏死而不敢放手一搏、且不愿意遵守军中纪律等,也是重要问题。】

【虽然现如今明朝已经走向越发艰难的境地,但是这些问题的暴露也算是给了他们警示——不过,这些警示也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在松锦之战后,皇太极班师回朝,开始处理松锦之战后清军得到的收获,包括俘获的各种物资以及人员,消化这些收获还需要一段时间。】

【同时,虽然清军在松锦之战中收获颇丰,但是到底不能直接继续进行下一场战争。】

【明朝这边,备受打击的明思宗已经有点对辽东之事产生了些许逃避或者说暂且搁置一边的情绪,毕竟国内的李自成等人搅风搅雨搞的一刻不能安生,也需要尽快处理。】

【恰逢兵部尚书陈新甲曾经尝试过与清朝议和,这件事情他告诉了曾经担任过兵部尚书的傅宗龙,傅宗龙又告诉了身为大学士的谢升。】

【在松锦之战打到后期的时候,谢升觉得辽东事务问题太大了,怕是难以处理。于是就把陈新甲曾经能够联络清朝议和的事情告诉了明思宗。同时,又让陈新甲劝说明思宗,采取议和之法。】

【崇祯十五年正月初八,在洪承畴尚且被围困的时候,明思宗召开了内阁会议,但阁臣之中,只有谢升明确表示支持议和。】

【当然,其他阁臣虽然没有明确支持,但也都没有出声反对。于是,最终明思宗还是下定了决心,尝试议和。明思宗就让陈新甲重启议和之事,但必须秘密进行,不能走漏了风声让朝堂知晓。】

清朝,崇德年间。

皇太极依旧在不断地回忆自己近些年来的身体情况,这可关乎到自己的性命问题,还关乎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实现问题。

因此,对于这里提到的明朝的种种弊病,他也只是简单思考了一下就放过去了。

——毕竟,明朝的种种弊病,他可是相当清楚。

作为大清想要成功夺得天下的最大敌人,明朝的内部情况、政体构造、弊病与问题,他都早已进行过研究,并且研究的非常深入;且这种研究从开始就一直持续到了现在,随时随着整体局势的变化而更改。

因此,明朝中央地方分离、国内起义频频、边关将领士卒畏战畏死……更何况,要皇太极来说,神迹对明思宗的评价,他觉得还是保守了。

清朝,康熙年间。

虽然这讲的都是前明的问题,展示的都是在太宗皇帝领导下的大清的优越性,但是康熙的神情也没有表现出多少喜悦。

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这些问题……

虽然确实是在讲明朝,但是大清有时候也不是没有这些问题啊。

况且,这些问题在表现出来的时候,差点让刚刚入关没多久的大清重蹈元朝的覆辙,江山倾覆——比如那个将官畏战、不遵军纪,主帅又指挥不当的问题。

当初清剿三藩,明明已经将战线推进到了前方,已经包围住了叛军所在地,但是大清的好将领们,许多都开始磨磨蹭蹭,生生给叛军又挣来了不少喘息反攻时间。

然后呢?朝堂上,也是一群人开始与前线分离,开始琢磨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

他们也不想想,大清要真的出什么不妙的事情,他们这些人又有什么好结果!

【得到了授权和命令的陈新甲,迅速开始处理议和的事情。】

【很快,他就派出了使者前往了尚在控制下的宁远,与此时正在围困关外几座城池的清军接洽。】

【那么,清朝方面的是什么想法呢?他们愿意议和吗?——当然了,不然,他们之前又何必与明朝方面接触。】

【加上此时,虽然清军成功包围了松山、锦州等地,但是隆冬之中,气候寒冷,大雪封山,对于清军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因此,作为清军统帅的济尔哈朗等人,还是非常愿意与明朝谈一谈、尝试议和的,这也是皇太极的意思。】

【但是,明朝这一次做事属实有点不讲究。济尔哈朗等人与明朝使者会面后,才发现这个使者并没有明朝签署的打算议和的文书,也没有相关的证明方法——虽然他确实是明朝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