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如此。”赵匡胤对比了隋朝、唐朝不同时间段三省的权力大小、与权利核心的远近关系后,赞同了这一分析。“不说隋朝,就以唐朝来看,其实到了唐朝中后期,还是中书省和门下省更为关键。”
虽然这三省的长官到了后来也都不能直接称为宰相,但确实还是制定计划的部门要高于执行部门。
“所以唐高祖确实有制衡唐太宗的考虑在吗?”赵光美有些感叹,毕竟唐太宗被任命为尚书令的时候,时间还早,唐朝不过刚刚成立罢了,那时候的李世民也并不能够对李建成产生大的威胁。
不得不说,唐高祖想得确实够远,但他耐不住唐太宗自己争气啊。
“也不能这么说,唐高祖想要定下继承人、避免争端的想法本身是没错的。”赵匡胤顿了顿,“毕竟,南北朝的历史可没留下什么好的影响。”
【而陕东道行台、大行台以及益州道行台,则起源于曹魏,当时主要是为了随同出征的衙署所设。
到了北魏,出于国土遥远、中原分裂,行台又变成了坐镇地方的强力系统,掌管军事,直到北魏权臣尔朱荣时,设立大行台。
而到了北齐,行台开始管理地方民政,从此彻底成为完整的行政系统。】
【总而言之,行台是一个独立的行政系统,有自己的各层官职,并能够自行任命,而行政级别仅在中央中枢之下,特别是大行台。】
【而李世民的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的关键还有一点,那就是陕东道大行台的管辖范围。】
【陕东道加上益州道,占据了唐朝极大一部分的土地,固然李渊为了制衡李世民,也在行台的行政系统中任命了自己认为的自己人,但这并不妨碍李世民将这两道、特别是陕东道作为自己的地盘巩固起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明朝,洪武年。
朱棡撇撇嘴,吐槽:“其实我一直觉得这种行台、特别是大行台,和唐朝晚期的那些节度使挺像的。”唐朝后来变成那样,还真是有历史传统在的。
“还是不完全一样的。”朱樉道,虽然节度使和大行台尚书令确实相似,但二者到底并非同一职权。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惊到了,被这大行台的权力:“这和裂土封王有何区别?”虽然名义上没有,但实际上,这个地区的行政系统都彻底独立了,军权行政权都在当地的行台手中,这和实际上的裂土区别也不大。
有了这样的地方,李世民就等于有了自己的基本盘,这样的情况,远比他的势力都在京城中还要麻烦——若是只在京城,虽然看起来仿佛羽翼丰满,但实际上也是局限在京城中;但有了自己的地盘,那就不是一次就能够处理完的。
一旦不好,李世民说不得就会跑到封地,那就是真的裂土分疆了。
而且,这个陕东道大行台的治所在洛阳,洛阳!经过王世充窦建德之后,洛阳大约就逐步变成了李世民的地盘,而洛阳又是关键之地,不论交通、军事、政治还是经济。
【而左右武侯大将军,其实就是十二卫大将军之二,始建于隋朝,唐朝沿袭。】
【在唐朝,十二卫大将军掌宫禁宿卫、巡警、仪仗,统内、外府府兵,遥领天下兵马。也就是说,在太尉之后,李世民再次有了一个最高军事统帅的官职,还是唐朝本身所有的官职。】
【这个的实权大约是要高于太尉的。】
【而关于天策上将,虽然这一官爵是李渊出于“加殊号”而创造的官爵,但这个官爵“位列王公上”,而且有一点很关键:它能够开府设官。】
隋朝,开皇十八年。
“为什么能够开府设官?”杨坚真的不理解,如果说一个名誉性的天策上将就罢了,但允许“天策上将”开府设立属官,就不应该了。
固然这个官爵并没有再给李世民增加实际权力、也没有给他更多的兵马调度的权力,但允许设立属官就已经足够——足够让李世民招揽人心、并将投靠自己的人才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而天策上将本身位列王公上,连带天策府理论上就会与中书门下尚书这样的中枢机构平级,天策府本身又似乎并不只能设立武职,必然会有大量文职——李渊啊,你是打算让你儿子先组建一个能够随时接收朝政的文武系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