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围绕着夏镇的厮杀并没有持续太久,看似声势浩大,人数众多的叛军在夏镇这座孤城下折戟沉沙。
来自登莱镇的明军们,展现出了丝毫不弱于京营的战斗力以及高昂的斗志。在炮火的帮助下,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时辰的功夫,中兴府烈帝徐鸿儒便不得不仓促收兵,率领残军退回邹县。
原因很简单,他规模庞大的义军,哮营了。
哮营,指中国古代军队中的一类突发性事件,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是主要诱因之一。
徐鸿儒低估了登莱镇明军们的战斗力,也高估了他麾下由流民青壮组成的叛军。
明军仅仅是用炮火轰炸了片刻,便令得他这一方的军阵大乱,侥幸逃脱性命的流民就像撒欢的鸭子一般,顾不得其他,扔掉手中的长刀,便向身后跑去。
好不容易在明军杀来之前,重新组织了一队人马,可是刚一接触,徐鸿儒就意识到了正规军以及\"农民军\"的差距到底有多大。这战斗力的差距,根本就不是他用人数能够弥补的。
正面战场近乎于陷入了一边倒的屠杀当中,他这边的叛军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全都扔掉手中的长刀利刃,跪在地上向明军请降。
除了他用重金蓄养的两千青壮有少许反抗之力外,其余人等皆是不战而逃,望风而降。
在这种情况下,他用了数年时间,呕心沥血拉起来的一支军队,在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里,便土崩瓦解。
等到徐鸿儒逃回邹县的时候,重新清点人马,徐鸿儒突然悲哀的发现,原本早晨还有将近十万的大军,只剩下了一万多人。
其他人都在刚刚的厮杀当中,望风而降,兵败如山倒。
要不是因为明军都是步卒,行动不便,又加以他见势不妙,当即决断的话,恐怕今日他就要被留在夏镇城下了。
在今日之前,徐鸿儒从未想到自己会有这么狼狈的一天,他不是盲目自大之人,不然不会潜心隐忍这么多年。
可是徐鸿儒从未想过自己呕心沥血,好不容易拉起来的军队,居然会这么轻易的土崩瓦解。
他清楚自己麾下义军的战斗力低下,可是明军同样废弛许久,纵然义军与明军战斗力上仍有差距,可料想差距也不算大。
尤其是当徐鸿儒得到了南方的支持,获得了数量众多的制式铠甲后,徐鸿儒的野心被迅速滋生,他认为有了盔甲的义军,战斗力已经不弱于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