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宝,咱们工坊里倒是能人辈出。”
“嘿嘿,您再来看看这个。”
林双宝指向一座一人高的萝卜样的冶炉,侧面连通风箱,炉前的空地上横放着一座磨盘,也不是磨盘,磨让横放过来的一只车轮代替了,风箱握把处加高,用转轴和车轮边缘连接,一只蒙着眼的驴正拉着车轮不断旋转,风箱忽扇忽扇地向高炉内鼓风,无色的火焰充斥炉膛,赤红的矿石软化成液体,明黄色的铁浆从底部开口缓缓流出。
“铁匠铺里最费人工的,一是拉风箱,二是锻打,我们用师父创造的滚柱轴承,将磨盘和风箱结合,用驴来鼓风,省了大事。”
“掌柜的,用驴还要费干草,要我说,不如直接在后院的玉带河里架水车,我见过磨坊水车,水流比驴子更持久和均匀。”旁边有伙计插嘴道。
王索明一看,正是陈有,当初磨轴承的时候就认识这家伙。
“呃……”林双宝一怔,“想法很好,但玉带河水量太大……”
“得挖个小渠才行,此事我们可以参详参详,应该不难,水力不但可以鼓风,更可以带动锻锤。”
听见王索明这样说,林双宝顿时喜上眉梢,匠人们上了年纪就浑身是伤病无法做工,全是抡锤子抡出来的,若真能实现水力锻锤,老匠人也能发挥余热,为家里多挣一份生计。
王索明又环视了院内一圈,有冶铁的,有锤锻的,有打磨的,有组装车体的,虽然杂乱不堪,却也热闹非凡,无论是师傅还是学徒,都干劲十足,充满了热情与希望。
自己拿出了一个滚柱轴承,他们就捣鼓出来钉子、手动打磨机和畜力鼓风机,虽然说不上有多难,可是技术的进步不就是这样,一点又一点的优化改进,岁月里的微毫变化,积攒百年就是一场沧海桑田。
只要不断前进,就是技术爆炸,王索明在华夏东部港口城市的铁匠铺里,点燃了这个火种,在未来百年里,他将庇佑着他,看看究竟能否为这个文明带来一场涅盘。
……
静室之内,林双宝为王索明奉上香茶。
“师父,追风辇共售出三百一十五架,售得一万三千两,盈利九千两,这是今年的账本,请过目。”林双宝又取来账簿请王索明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平均售价四十一两,利润率近百分之七十。
“师父,这是九千两银票。”林双宝递过一沓钱来。
王索明抬手拦住,没有丝毫犹豫地拒绝了。
开玩笑,这铺子可是攀科技树的基本盘,还没输血呢哪里还能往外抽血。
“取一千两奖励匠人们,再取一千两补贴大家每日伙食,我今日来见到的师匠和学徒,都是精瘦,做工是苦活,不能短了伙食。”
林双宝奋笔疾书,把师父说的话努力记下来。
“月例都已经是翻了倍的,那就涨到原来三倍,给提出好点子的匠人每人五两奖励,伙食也已是管饱,徒儿再多加些肉食。”林双宝建议道。
“好,按你说的来。”王索明点头。
“剩下的银子里,为以后的水力锻锤留一千两,要挖渠呢,再起五座新炉子,你这点钢铁产量完全不够,再招十个工匠和二十个学徒,地方不够了,把旁院买下来……”
“师父……”林双宝突然出声道。
“不能再招人了,相熟的匠人都请过来了,不知根底的,怕把咱家技术偷去给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