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满清本就是从明国系统里面成长出来的,太祖努尔哈赤根本就是大明龙虎将军,这么个情况承接明制自然毫无压力。
而大唐的官制,迥异于明,虽然看上去同样实行了科举制度,但深究起来,与宋明平民化的科举可谓天差地别。
唐代的科举不仅录取数目远远低于后世,而且试卷是不糊名的,大部分情况下录取的仍然是世家子弟。
而且对于唐人来说,科举也不是做官的唯一途径,甚至称不上主要途径。
其他还有门荫(拼爹)入仕、军功入仕、吏员入仕等。
考科举,对于普通人来说,实际上远不如挣军功划算。
每年就录取那么几个人,你能考得过那些大家族有身份有背景的学霸吗?
黄巢都不行,你以为你是谁?
费这么大劲,不如去做个厮杀汉,挣够了军功,搞个职事官也未尝不可。
到了明末清初又是另一番光景了。批量录取,机会大增。
就算考不上进士,有个举人身份,那也了不得啊,跺跺脚方圆数十里都要震三震。
再不济,有个秀才功名傍身,每年也能领些补贴,享受些荣誉待遇,还能开个私塾挣个温饱。
再看看绿营那些个武夫,每个月的饷银仅够糊口,拿命去搏,运气差,要么裹个席子埋了要么落下残疾苦一辈子,运气好,升个基层小官也就是那么丁点待遇,尚比不了一家富农。
瞅瞅,还是读书好,多划算的买卖,既有荣誉,又有里子,不好好读书,难道去当丘八吗?
一群人都是人杰,两朝的差异几天的功夫便摸了个大概。
这会听到太宗皇帝问询,大舅哥长孙无忌当即说道:“陛下若想要两省之地速定,便需要在新纳之土行明清旧法,一众士绅乡贤自然拍手称赞,千里疆土瞬息可平。”
李二反问道:“朕要是不用明清旧制呢?”
长孙无忌一笼手,面色平静言道:“那陛下就会从史书中的圣君贤主变成如二世、炀帝一般的昏庸之主、暴虐之君。”
听得长孙所言,李世民放声大笑:“朕岂是贪图虚名之人。来来来,好好与朕说说,下一步,该当如何做,才能让此二省数千万亩土地、数百万人口为朕所用。”
想要短时间内平定晋冀之地,无非就是像满清那样承认当地士绅的既得利益罢了。
要是李世民再大发慈悲,把八旗贵胄圈占的良田分出去,那定然到处是一片歌功颂德之声。
可是这么做,他李二能得到什么?就每年收那么点税?指望这么点收入在群狼环伺间争霸天下?李世民可没这么傻。
长孙无忌道:“陛下,臣请于新定两省之地广置折冲府,迁大唐关内、河东两道之民善战者,人分田百亩,以为根基。”
另起炉灶面临的反扑是可以想见的,各地的士绅一定会煽风点火,动乱不休。
这个时候就需要足够的兵力去镇压叛乱。光靠现下的十多万人可不是长久之计。
蓝田的时空门简直开到了始皇帝的心坎上,祖龙可以非常方便地大肆从秦国统治核心移民分田,实现对新占领地区的严密控制;湖北的时空门对于大汉帝国来说着实有些偏远,但在刘彻下了血本之后,三十几万大军也有不少人选择了留在当地体验下大米的口感;相比较而言,大唐府兵的数目就少了些,本身就只有十几万人,其中一小半还是唐协军,真正的大唐子民也就十万出头。
而且府兵嘛,又是出了名的恋家。没办法,先分田后干活就是这样,田分到哪,心就牵挂在哪,在外征战久了,总是思念故乡。
想把这些人留在当地可是颇不容易。
从当地招募也不现实,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尚武的风气。
贫苦人家穷得吃土,没什么力气,也谈不上练就啥武艺;家里有点产业的,都逼着孩子读书,一个个手无缚鸡之力,根本当不得兵。
所以长孙无忌便另辟蹊径,从大唐拉人头来填这个大窟窿。
但是为什么非要从关内、河东摇人,那自然是有些小心思在里头了。
身为关陇世家的代表人物,新打下来两道富庶之地,是不是该为沾亲带故的各大关西世家们谋取点利益。
所谓万事以人为本,关内道几十万人口迁移过去,少不了大把的官吏派去管理,以目前的情形看,日后国家政治中心也会放于此处,到时候各大家族甚至可以开枝散叶,在新占领地开个分店。
这其中好处自不待言。不然宰相在此,轮得到他一个司空出这个头提起这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