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打击士气

没有这个族群意识,又如何能指望汉兵对当地人遭受的苦难感同身受?帮你们出头除了付出伤亡还有什么好处?

得到你们的认可?对不起,没这个必要,刀把子亮出来,你们乖乖交税就行。

反倒是这些八旗兵用处不小。

想要牢牢扎根湖广,在与秦、宋、明三国的冲突中巍然不动,就必须保持相当的军事力量。

简单依靠当地百姓是不行的,湖广这地方,多少年没有打什么仗了,没有什么尚武传统。

在古代,想要在一个和平安逸的地方招到好兵可不容易。

九边地界,随便拉个男丁出来,都能拿起长矛耍几下,说不定还有一身骑射本领,尤其是这骑术和弓术,都是需要长时间训练的。

而在南方,一百个人里面,也未必能找出来一个堪当弓手的。

汉代老百姓传承数百年战乱基因,倒是武风极盛,但却难以迁徙过来。与始皇帝治下的关中不同,公元前后,湖广地区开发程度还很低,除了原楚都附近有广袤的熟田,其他地方,着实有些荒凉。

想要移民,就得从北边摇人。

数以万计的百姓扶老携幼大规模迁徙,需要多少粮食、布匹、牛马、草料,这个花费就海了去了。

所以武皇帝便对此次出征的将士们许以厚诺,希望他们能直接留在当地,也省得回乡来回折腾。这其中有不少单身汉,连接亲眷都省了。

即便这样,兵力上还是有些单薄。

始皇政、赵匡胤、朱重八,哪个是省油的灯。

尤其是明国,修养那么多年,兵力极盛,又因为地理原因与汉国势同水火,威胁甚大。

如此,吸收些本位面能战的精锐便成为当务之急。关宁、陕甘兵家眷都在秦国那边,实在是留不住,那八旗兵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至于其成员大部分都是女真蒙古之类的夷狄,真不是个事。

汉国作战序列中夷狄不在少数,汉武帝的托孤重臣金日磾就是匈奴人。

实际上,不止强汉,历朝历代大规模征发夷兵的多了去了。

小主,

原因也很简单,性价比高啊。那些人大多呆在苦寒之地或是未经开发的深山老林里,都是些没见过市面的苦哈哈,稍微给点好处就能招揽过来,又多好勇斗狠敢拼命,可不就是最好的兵员吗。

就是传统的汉地也一样,陕甘两千年来都是出精兵的地方,为啥,无非是地贫机会少,临边多战事罢了。

不过要招揽入关后,见惯了花花世界的八旗兵还是得下点本钱的。

毕竟是城市兵,不是东北老林子里跟老虎黑熊作伴的乡下老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