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到了这个份上,还能指望工匠们能拿到合理的报酬?“煤铁既少而陋规日增,工食克扣而限期更迫,匠不堪命,因以倾家”。就这么个状况,能指望匠户们搞出什么东西来?
大明工部人员检查武库,发现凡是工艺复杂的武器,如鸟铳、强弩等,都不堪用,只有简单皮实、造价低廉的刀具、三眼铳等武器质量合格。
偶有质量尚可的鸟铳也难以发挥作用。鸟铳这玩意操作繁琐,对使用者要求很高,需要高强度的训练,形成肌肉记忆。
这一点,拿着高薪(相对常年被欠饷的边军)的戚家军才能做到,明末那些卖儿卖女饿的刀都提不动的士兵们哪里能做得到。
普通士卒用不了优质鸟铳,那些军将的少量家丁们又是玩惯了弓箭了,对这种天知道什么时候会炸膛的玩意不感兴趣,这种在同时代的欧洲大放异彩的火器自然就难以推广开来了。
一直到雍正年间,随着国家财政逐渐宽裕,才下令绿营兵淘汰三眼铳之类的破烂玩意,统一装备火绳枪。
在明军将领的概念中,弩这玩意,威力就那么回事,比弓强不了多少,很多时候还未必及得上弓,射速又慢,造价又高,根本没有必要装备。
就算是装备了,也多半是用在车阵之中防御敌军骑兵冲击。像现在这样进攻方贴脸放弩箭的,还真是头一次见了。
不过不管咋样,前排的方阵已经崩溃,可不能让溃兵把后边也冲垮了。
王一正连忙下令,命中军参将傅世贤领着亲兵斩杀冲阵溃兵,抵挡敌军前锋的亡命进攻,给后面的方阵争取反应时间。
两哨骑兵也被放出去,扰乱敌军的阵型,使贼军不能全力突入。
在装备精良的亲兵队和哨骑下场后,总算稳住了岌岌可危的局面。
为了追求防御力,秦军的蒙皮大盾很厚实,后排的圆盾也是重量级的,持盾突击,体力消耗极大。
后面拔剑冲锋,全凭着一股子气势吊着。幸好绿营兵被几轮弩箭吓破了胆,不敢接战。
但在敌人生力军下场后,攻势马上就顿了下来。面对全甲的精锐,仅仅只拿着青铜短剑,又是气力耗尽的情况下,如何能抵挡。
尽管人数远多于怼上来的清军,战斗意志也很坚决,进攻的势头仍然很快便被打断。
这时敌军后排的方阵也压了上来,秦军的压力陡增。先锋徒卒大半战死,小半被压回去,在跟着冲上来的长矛方阵间隙中游走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