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弱灭强这个词汇是罗林在一篇有关匈奴的报告里看见的,然后才知道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打匈奴,有三大难题。
找不到,打不赢,追不上。
在匈奴的主场里,汉军找不到匈奴,反而可能被匈奴埋伏。
然后是好不容易找到了,却打不赢,还是因为匈奴是主场作战,而且因为生活环境的问题,骁勇善战。
最后是追不上,哪怕是好不容易打赢了,因为匈奴的骑兵太快了,那时候的汉朝没有太多的好马,打赢了匈奴,也追不上匈奴的逃兵,到时候匈奴又卷土重来。
这三个问题非常困难。
但最后都被聪明的中原人一一解决了。
中原王朝渐渐压制匈奴。
但其实,还有第四个难题。
那就是匈奴总是死灰复燃,越是恶劣的环境,就越是能够催生出强大的骑兵和可汗。
经典养蛊。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秦始皇这样的人杰出现可以说是历史的一种趋势。
而针对这个第四大难题,隋文帝给出了答案。
隋文帝对于此种情况,采用了长孙晟的建议:“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
利用突厥首领沙钵略可汗、达头可汗、阿波可汗等人之间的矛盾,进行离间,使他们互相攻击。
最终,强大的突厥崩溃。
四分五裂。
最重要的是,当时这些突厥还以为隋文帝是在帮他们。
因为内部分裂嘛,隋文帝送了很多物资过去,让弱小的部落迅速变强,这才导致分裂。
于是,突厥最后越打越弱,渐渐的无法战胜强大的隋朝,齐齐臣服,并且称呼隋文帝杨坚为“圣人可汗”。
要知道,在使用这个制度之前,突厥的军力强于隋朝!
隋文帝就靠这个制度收服了突厥,开始了将突厥同化为中原人的过程,给出了突厥总是死灰复燃,入侵中原,这个第四大难题的答案——让他们从文化上接受中原文化,在经济上依赖中原王朝,在军事上不断的产生分裂。
而这一番操作,也正是合纵连横理论、经济依赖性理论的共同产物。
堪称古人智慧的结晶。
而在唐朝,这一制度也被承袭了下来。
但可惜的是,执行得不是很好。
李二在军事上没有做到让外夷分裂,他主张以德服人,送公主和亲,继而让中原稳定。其实这也就算了……为什么要送技术呢?
这也是一直以来被人们诟病的一点。
还有王玄策所谓一人灭一国的故事……唐朝是没有收益的,甚至可以说极大的损害唐朝。
中天竺被灭了,然后地,人口,钱财呢?到了唐朝手里了吗?没有。
其余外夷国家瓜分了中天竺,其中,就有吐蕃,为后来李治时期的外患埋下祸根。
不得不承认,这操作已经完全和扶弱灭强的理念背道而驰。
在古代,如果中原王朝吃不下这个领土,因为太过遥远,无法掌控,各种原因。那么就别吃。
强大的汉朝是灭不了周遭小国吗?可为什么留着?不就是因为灭了没有收益。
不但不灭掉,还得要扶弱灭强,让外夷相互制衡。
但是李世民却是反过来,送技术也就算了,还灭弱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