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皇帝们和大臣的的工作则繁重一些,毕竟他们不能和普通百姓一样只看个热闹。
“求雨?”
“连求雨的天幕都有吗?是要教我们怎么求雨?”
一些朝代的皇帝满心疑问,求雨这题他们会啊,交给礼部安排,走流程就行了。
虽然许多比较靠后的朝代,对于求雨这种事的相信程度是逐渐降低的,但是一些这类祭祀、求雨的事情,和君权神授、他们的皇帝合法性是绑定在一起的,即使是不信,也不能不做。
——神食于民,吏食于君。
各思乃事,食则无愧。
吏事农桑,神事雨旸。
匪农不力,雨则时啬。
召呼风霆,来会我庭。
一勺之水,肤寸千里。尚飨。
天幕上的短发老者,端着手中的黄纸,摇头晃脑的一字一句的读着,而周围或是穿着黑色马褂,或是穿着军装的军人,一个个看起来满不在乎,在这小庙之中求雨,怎么看都怎么的不专业。
“求雨这种事情,应该严肃庄重一些,怎么能看起来这般儿戏?”
西汉,董仲舒看着天幕上那低头躬身,看起来就不专业的念稿老者,很是不满的说道。
君权神授,天不下雨,那必然是有上天惩戒,既然是求雨,那首先就要心诚。
北宋,和群臣一起看着天幕的赵光义摇了摇头。
“朕当初多次求雨不成,几乎想要自焚以谢天罚,而天幕上这求雨明显无诚意,是不可能成功的。”
明末,崇祯晚期,朱由检看着天幕上的求雨的众人,心力交瘁的暗自思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真的有用吗?
求雨又不是没有做过,就连罪己诏都已经下了数分了,根本毫无作用。
“这求雨词倒是不错。”
并没有去细细关注天幕上的求雨究竟有多么不合理,李世民往往能够发现其中的一些闪光点,看看是否能够加以学习。
已经官至宰相的苏辙总觉得这求雨词有些熟悉,略一回想,才记起这不是自己哥哥苏轼当初在杭州时候写的一篇求雨词吗?
似乎是叫祈雨龙祠祝文。
想到这里,他会心一笑,思绪不由得飘远了许多。
哥哥,你看到了吗?你的词传到了后世,后人依旧在用它来求雨。
想来,哥哥一定是名垂青史了。
远在岭南的苏轼,独自坐在自家小院的案前,小酌一杯米酒,笑看着天幕上那出现的自己一首求雨词,心中并无太大的波动。
半生的风霜早已让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反倒是后人的穿着打扮,更加让他感到好奇。
……
天幕上,念完了求雨词之后,短发老者来到身旁那戴着白色盔缨的"督军"的身旁。
恭敬的将自己手中的黄纸卷轴递上。
“请督军拈香求雨。”
督军,这个并不难理解,天幕上的各个朝代虽然不一定有这个官位,但一听就是主管军事的某一主官。
只是……
看到这里,诸如大宋朝等一些朝代的皇帝,就不由得眉头皱紧了。
这怎么还让武将去求雨?
这是文官的事啊?这不是僭越吗?后世的皇帝在做什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