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印度总督

大清搬运工 赵破奴 1961 字 5天前

自从袁世凯进入太子班底之后,除了张苞对他还算比较熟悉之外,其他几个人对他多少都有些不待见。

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他们觉得袁世凯只是个靠关系走后门的人,没有什么真本事。

而且袁世凯还曾经在朝堂上与他们发生过冲突,让他们觉得这个人不好相处。

然而,凡成大事者,心态必然超于常人。如果连一点委屈都受不了,那么这样的人自然是不能长久的。

所以尽管其他人对袁世凯有些不满,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心生怨恨或者自卑。相反,他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的态度,甚至让人觉得他已经被打击得一蹶不振了。

这次随军出征,袁世凯一路上都非常低调,几乎不怎么说话。即使是太子向他询问意见,他也总是先沉思片刻,然后再给出自己的看法。

对于一些细节问题,他从不与人争执,而是选择退让一步。这

种做法虽然让一些人感到失望,但也让更多的人开始怀疑这个年轻人是否真的像传说中的那样有才华。

很多老将都认为,一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受了这么大的打击竟然一蹶不振,实在是太可惜了。

想当初,他可是皇帝跟前最有希望的新星啊!可现在呢?他却学会了混个资历,只想着早点退休。

不过,太子并没有理会这些人的看法。他知道,军队行军路上的琐事自会有人处理,而真正重要的是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作为一名领导者,他需要的不仅仅是那些能言善辩、善于交际的人,更需要的是那些能够独当一面、有远见卓识的人。而袁世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他目前还没有展现出自己的才华,但太子相信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他一定会有所作为。

此外,太子还明白,作为一名领导者,有时候不需要事事亲力亲为,而是要懂得放手让下面的人去做。尤其是对于那些有才华的人来说,如果在一些小事上过度耗费精力,反而不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太子在处理事情时总是采取放手的策略,让下面的人去处理各种具体事务,而自己则专注于把握大局。

大军千辛万苦来到印度后,袁世凯方才主动在军事会议上提出建议道:“印军构成复杂,军令尚不统一,各邦不服甘地管理者大有人在。

军队不过是凭借大汉军队威胁,勉强召集而来。汉军不能进攻太过迅速,应该使用疲敌之计,让他不战自溃。”

刘锦棠着急回新疆,反驳道“我大汉军力强盛,对付一支乱民组成的军队,还要使用疲敌之计,依我的意思,派出精锐直接灭掉英军和甘地的老巢。速度又快,效果又好。”

袁世凯罕见地提高声调,道:“那甘地极其善于蛊惑人心,教民狂热,就算打下城池,也难以有效治理,此战绝不可速战!”

太子韩勤道:“让袁参谋把话说完。”

袁世凯继续说道:“当务之急殿下应着手准备三件事。一、断绝英国从陆路和海上对印度的支援。二、截断恒河,断其水源。三、对印度重点城市进行轰炸,震慑民心。”

太子道:“第一条可以,南海舰队已经封锁了印度洋,阿富汗那边的交通要道也有重兵把守。这第二条本宫颇有疑虑,如今正是枯水期,且印度河流众多,既达不到水淹的目的,也达不到渴死敌人的目的,有什么用处呢?”

袁世凯道:“控制了恒河,便控制了印度北方,咱们在恒河源头截断水源,虽然达不到渴死他们的地步,但严重打击印度的农业,长期断水意味着明年失去了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