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公李景隆在盱眙的亲戚,早就已经在自家门前候着了。
远远能看到轿子时,李吉连忙的招呼家人,四下散开。自己则是带着长子,还有那几个会说漂亮话的,走到落轿的地方。
徐允恭淡淡的看了一眼李家众人,“李吉,吴王到了。该说的话,就说。不该说的话,就给烂在肚子里。”
“小的知道了,多谢魏国公指点。”
轿子落下时,李吉高声喊道,“草民李吉,恭候吴王千岁。”
平日里,就有不少的官员,打着各种旗号,到李吉家里。来时,这些人也从不空手。
慢慢的,李吉也学会了官场那一套。
朱允熥下了轿子,微微颔首,空做一个起身的动作,“起来吧,你与李景隆,是个什么样的亲戚。”
李吉的腰,弯下去了一半,说话也是小心翼翼的,“草民与原陇西郡王(李贞)为兄弟,草民痴长几岁。因战乱,一直不得相见。原先,岐阳王小时候,还在草民家里,寄养了些日子...”
一边听着,朱允熥一边点头,“这么说,你还是岐阳王的叔叔呢。”
“草民不敢。”
实际上,李吉并不敢与曹国公一家攀什么亲戚。
元末时,李贞曾带着李文忠,投奔李吉。却因担心官府的搜捕,李吉没敢长留。在李吉家里一月,李贞就又带着李文忠投奔朱元璋去了。
原本,凭着与李贞这层关系。在建国后,李吉怎么也能当上个伯。
只是,就是因为没敢长留李贞,朱元璋因此不悦。伯爵是不敢想了,能留住个性命,就是极好的了。
而李贞,并不在意这些,一直也是有意无意的帮衬着李吉一家。
这其中的关系,朱允熥也是知道的。不过,对于这些老一辈的交情,朱允熥并不在意。那个时候,自己保住性命尚且不容易,更何况还带着一个钦犯呢。
“咱们进去吧。”朱允熥,犹如是进自己家那样,先进了府里。
府院不大,却很雅致。相比于京城里的那些大宅子,也是不遑多让。光是走廊柱子的漆面上的字,都是用的金粉。
李吉擦着额头的汗,在前头引路,“殿下,您这边请。”
朱允熥跟在李吉身后,似乎对于所看到的一切,都并不是十分在意。进了屋里,反倒是看起墙上的字来。
“这是...”
墙上的字很丑,横竖撇捺,都写的歪瓜斜扭。
李吉连忙解释,语气之中,也有如释重负的味道,“这是方年,陇西郡王与曹国公长公主刚成亲时,曹国公长公主在家里泼墨偶得。草民感念皇恩,故而一直收在家里。”
这话说的,就十分牵强。
对此,朱允熥也不在意,冲着这幅字,深深拜了拜。
“皇爷爷若是看到这字,定然是高兴的。说不准,还能赏你些什么。”
李吉连忙摆手,“这本就是要送去给皇爷的,草民岂敢因此讨赏。天下人都晓得,皇爷重情重义。曹国公长公主的遗物,自然也是要留给皇爷的。”
朱允熥似笑非笑,点了点头,“有这份心,也是难得的。孤这吴王府,还有些差事。孤看你儿子,也不老大,若是有意,过来当差吧。”
...............................................................
一连吃了好几天的烧饼,朱允熥有些怀恋香糯可口的米饭。
这一锭子,把你整个家买了都是足够的了。我们是外乡人,虽说离福州不远了,却真是走不动
是外乡人,虽说离福州不远了,却真是走不动了。你随便招呼些,杀些鸡鸭啥的,我们也能将就。”
待朱允熥站远,老汉高高抬起斧子,重重落下,地上的柴火,变成了两半。
去。里面很暗,没有半点光亮。只能隐隐约约的,看到一个木托子,上面似乎是有吃的。
木托子里,浅浅的一层米糊糊,上面飘着几片菜叶。仔细闻一闻,还有一股馊味。
门,几步一回头,突然想到什么,低声吩咐李景隆,“留个信给毛镶,这家子,出了什么事。孤一
那小院里,最值钱的,恐怕要属那头驴了。一家人,不管自己吃的咋样,也要把那头驴给喂饱。
朱标冷笑道,“大明建国十几年,也出了这样的事。”
继续走着,便能稀稀拉拉的看到福州府的官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