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喜盈门

没过几天,他就把这个剧本邮寄投稿到了沪上的《上沪文艺》,他直接寄给了茹主编。

前一段时间,他也接到了茹主编的数封约稿信,这次算是交稿了。

后来这个剧本是刊登在了下个月也就是9月份的《上沪文艺》上。

这个时候还没有专门刊登电影剧本的电影文学刊物,前世这种刊物是在明年初才逐渐恢复的。

1979年1月,《电影艺术》、《大众电影》和《电影技术》杂志在京城复刊。

同时,北影厂自己主办的电影文学刊物《电影创作》也于同月创刊了。

当时一般北影厂编剧部门的剧本,一旦过审,就会马上登载在他们自己的这份刊物《电影创作》上,刊登在这个刊物上,就意味着这个剧本有主了,其他电影厂就不要再争了。

他提前把这个剧本登在上沪文艺上,就意味着他这个编剧已经坐实了,他估计会有导演找上门来的。

弄不好那位后来以拍农村三部曲出名的赵导,就会从沪上赶到京城来找他。

电影小花剧组在黄山风景区附近经过三周左右的拍摄,又移师到了南边的屯溪市。

屯溪就是后来的黄山市屯溪区。

剧组将在屯溪老街拍巷战的几场戏。

战争片以及战争场面,季宇宁此前还真没拍过,所以他把导筒又交给了谢老爷子。

谢老爷子和张铮张导两个人此前都是拍过战争片的。

“小季啊,你这是头一次碰到拍战争片,在屯溪老街这个巷战场面,就是我们现在看的老街口的这几场戏,还是小场面。

烟火啊,枪械道具啊,这提前都要做好准备。这个准备,导演也要过问,不能出现任何纰漏。

有些大型的战争片,还会有专门的军事方面的顾问,我们这部电影中的战争场面到鄂省荆州古城拍的时候,那个场面可能要大一些。”

巷战是夜戏,参与的群众演员比较多,附近部队也有支援的战士参与拍摄。

季宇宁看到其中有一个镜头,就是刘小花作为支前的担架队长,带着人冲到街口,然后手里拿着驳壳枪,摆了一个pose。

这场夜戏,一直拍到凌晨才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