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觉得这主意不错,于是让曹真留守,自己带着大军直奔安邑。
司马懿,这个老狐狸,想给天子展示一下自己的威严,就带着一帮兵马来迎接。
结果近臣说:“这家伙带了十几万人马,肯定是想造反。”
天子一听,赶紧让曹休去迎战。
司马懿看到兵马来了,还以为是天子亲自来了,吓得跪在地上迎接。
曹休出来说:“你受先帝托孤之重,怎么还敢反啊?”
司马懿吓得汗流浃背,问其故。
曹休告诉他前因后果。
司马懿说:“这是吴、蜀的奸细反间之计,想让我们自相残杀,他们好乘虚而入。我要去见天子解释。”
于是他退了军马,到天子面前哭诉:
“我受先帝托孤之重,哪敢有异心?这肯定是蜀、吴的奸计。我请求带一旅之师,先破蜀,后伐吴,以明我心。”
天子犹豫不决。
华歆说:“不能给他兵权,干脆让他回家种地吧。”
天子听从了他的建议,将司马懿削职回乡,让曹休总督雍、凉军马。天子驾回洛阳。
话说那些喜欢打探小道消息的“小耳朵”细作们,得知了一件大事,急忙跑回四川去报告。
诸葛亮听了这个消息,乐得合不拢嘴:
“我一直想找个机会去踢魏国的场子,可那个司马老贼老是带着一帮人在雍、凉两地晃悠。现在他居然中计被贬了,我这不是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第二天一大早,后主就召集大家开会,诸葛亮出列,得意洋洋地交上了他的《出师表》,仿佛在说:
“看,我的计划书都写好了,就等您签字啦!”
【臣有言:昔日帝王基业尚未完成,中途不幸离世。如今世界分裂为三,我国疲弱不振,实在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小主,
然而,忠诚的卫士们在国内坚守岗位,忠贞的志士们在外地奋不顾身,他们都是为了报答先帝的特殊恩遇,愿意为陛下尽忠。
陛下应该敞开心扉,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激励志士们的士气,不应自我贬低,误解他人,堵塞忠诚劝谏的道路。无论是宫廷还是政府,都应该保持一致,奖惩标准也应该一致。
如果有奸邪之徒或者忠诚善良的人,应该交给有关部门处理,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惩罚或奖赏,以彰显陛下公正明智的治理,不应偏袒私情,使内外有不同的法律。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忠诚可靠的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非常忠诚,所以先帝才会选拔他们留给陛下。
我认为宫廷中的事务,无论大小,都应该向他们咨询后再去执行,这样一定能够弥补不足,有所收获。将军向宠,性格温和,精通军事,曾经被先帝称赞为“能”,因此大家都推荐他担任督军。
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无论大小,都应该向他咨询,这样一定能够使军队和谐,优劣得到妥善安排。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汉朝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汉朝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讨论这个问题,都会对桓、灵两位皇帝表示惋惜和痛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人,都是忠诚坚贞、
愿意为国家献身的臣子,希望陛下能够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种地为生,只想在乱世中保住性命,不求在诸侯中出名。
先帝却不嫌弃我地位低下,三次亲自到我的草屋来请我出山,向我请教当时的大事,我因此非常感激,于是答应先帝为他效力。
后来国家遭遇危机,我在败军之际被任命,危难之间奉命行事,至今已有二十一年。先帝知道我谨慎,所以在临终时把大事托付给我。
自从接受命令以来,我日夜忧虑,担心不能完成任务,以辜负先帝的期望,所以五月时我渡过泸水,深入荒凉之地。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军队已经充足,我应该率领三军北伐中原,尽力消灭奸贼,恢复汉室的旧都。这是我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
至于如何斟酌损益,进献忠言,那就是攸之、祎、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能把讨伐奸贼、恢复国家的重任交给我;如果我不能完成任务,那就治我的罪,以告慰先帝的灵魂。
如果没有恢复国家的言论,那就责备攸之、祎、允等人的过错,以显示他们的怠慢。陛下也应该自己考虑,以咨询善道,采纳雅言。
深刻追忆先帝的遗诏,我感激不尽!现在我要离开,面对这份奏章,我泪流满面,不知道该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