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裁判员

牛奔马啸 马克D吐 2401 字 14天前

瀛洲国为缓解失业引发的社会动荡,大搞硕博扩招,教授、副教授、青年教师、硕博士生迅速涌向有限的论文核心期刊,为了发表各显其能。

“能发表”就意味着在教育体系中可以活下去,论文的质量内容没人关心。论文,成了假借文化名头的一种制作,一种熟能生巧的玩意儿,和木匠铁匠工人出活儿计件没有分别。

可是,木匠铁匠工人出的活儿还有基本数据的质检标准,论文的质检标准却是主观的,毕竟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谁的主观是标准,谁就是论文的裁判员。教论文的导师,发论文的编辑,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是不行,行也不行。

一道令下,独木桥上挤满了从各省市拔尖而来的千军万马。

那么,在校就读的硕士生、博士生如何能够发表论文呢?投稿石沉大海,还不能一稿多投,一等就是三个月。那么一年四个三个月,说明有四次机会,那么,四次机会一定都是机会吗?那么,再一个四次又是一年,机会就是机会了吗?没人等得起。

瀛洲国全日制博士生生活补助一千五百块瀛洲币,三年后停发。瀛京物价飞涨,房价跃至五万一平米,独具特色的学区房十二万一平米。一家人想要在瀛京整租一套六十平米的房子,一个月至少六千瀛洲币。

遍看瀛洲国,各行各业的最高领导已经几乎都是乔增德这一代黄金大学生大硕士大博士。瀛洲国为保证黄金一代的生活水准,为乔增德这样的“人才”提供永久免费居住的房子,不必还房贷,他们赚的钱几乎没有任何漏出去的地方。

不光没有漏出去的地方,还有长着腿的大包小包抢着往他们家飞呢。而且,不管他们是活着还是死了,他们的着述都将如永动机一般,昼夜为他们的子孙后代积累财富。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为师有道,社会理应尊重,那么,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却遭遇饥荒,大兴批斗,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权力不用,过期作废”的乔增德们,是承载得住“道”的“师”吗?彻底反着“传统”的他们半道上遇到了樊崇峻们,幡然悔悟过吗?

饥饿带来了创伤,创伤未曾治愈,带来了贪婪,一飞冲天无往不利,贪婪无可遏止。

一代怪胎终于密布于金字塔最顶端,德行不重要,有手腕才是高明。“都是我的!”“都是我应得的!”“都是我的努力获得的!”有权的占稳山头,无权的紧紧依附,子孙相继,藤蔓相连。瀛洲国的社会风气一败千里,生死疲劳,空前绝后。

取之不迭的,毁之。取而无可取,毁而无所毁了,跑。

乔增德打定了主意。自己就乔其一个孩子,还在国外,乔丁钩已经奄奄一息,他自己老得不可能再东山再起,这瀛洲国,哼,了无挂念。这下,连花招也不用费心装一下,你们能奈我何?能捞一点是一点。三万五万不嫌多,二百两千不嫌少,多得一餐打牙祭,权力用尽方是高。

孙平尧抓开红包,手指头尖一撵,接着把信封扔到桌子上。

“乔增德,你就是孙!”孙平尧斜睨着乔增德,“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这个道理乔其都知道,你怎么还不开窍呢?你就这点本事,以后你也别当着我的面骂这个骂那个的了,你就是活该!”

乔增德当着学生的面是把红包交给孙平尧,以博一个好男人的夸奖,可乔增德具体的收益,孙平尧并不知晓。乔增德报辛苦,乔增德歌功劳,反正不短着我花就行。孙平尧懒得操心,操心使人老,老了遭了自家男人嫌,那才不划算。但是只要是她看见的红包,那必得归她。

夫妻二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有时候是假戏真唱,有时候是搭台烘托,有时候两只口分别吃饭,有时候两只口是一只口。“狗皮膏药”,有的时候是乔增德的委屈,有的时候是乔增德的不甘,有的时候是乔增德的愤怒,有的时候是乔增德的内贤,有的时候是乔增德的鹰犬,有的时候是乔增德的挡箭牌,有的时候是乔增德的证明。

孙平尧至今还不知道乔增德的课是上些什么呢。乔增德的百般欺负,孙平尧根本分不清楚,只要乔增德的钱给了她,那就还是好男人。

孙平尧回国来了,乔增德又攒下了要报的账。孙平尧跟刘青吾闲聊:“青吾,你记不记得咱们那时候国家还搞分配......”

“咱们”“那时候”。刘青吾看着孙平尧,昨天还是“孩子”呢,今天就成了你的“咱们”。不承认自己是长辈,也就不必承担做长辈的责任。不承担应尽的责任,那么只需要尽享权利即可。

乔增德和周垳对着要报劳务的银行卡号,看到表格信息里“出生年月”,好像第一次知道学生还有年龄这回事一样,惊叫起来:“青吾!原来年纪这么小!”

周垳笑笑说:“我和乔其一样大,青吾比我们小两岁,她是我们所有人里最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