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伴啊,你且看看余爱卿这篇折子,有没有可行性?”
王承恩接过折子,仔细阅读了一遍,思索了一番后才开口道:“陛下,以老奴之见,余大人之策略确实有解决辽东兵事之希望。”
崇祯:“余爱卿之策,比袁崇焕如何?”
王承恩:“好。”
好吧,王承恩其实是想说好一万倍的,在王承恩看来,余大成的策略,比昔日袁崇焕所谓的“五年平辽”之空谈靠谱一万倍。
但也就只能在心里想想了,自己要是说好一万倍,那就有点打崇祯的脸了。
毕竟,当年力挺袁崇焕,可是崇祯自己决定的。
崇祯:“既然大伴说好,那肯定是错不了的,当初朕力挺袁崇焕那会儿,大伴你可没用一个好字来称赞袁崇焕的。”
“不过,朕唯一忧虑的就是换防问题,万一出了乱子,不好收拾啊!”
王承恩:“陛下,余大人既然愿意人头担保,想必余大人肯定是有一定把握的。”
“退一万步讲,若是不可为,大不了就是以余大人伪造圣旨之罪搪塞而已。”
崇祯闻言,不由默然无语。
崇祯自然是明白余大成的伪造圣旨是个什么意思。
大明这会儿,由于文官集团和皇权的不断斗争,一道圣旨的生效与否,可并非只需要皇帝盖印这么简单的。
通常要经过以下流程:
票拟:内阁大学士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写在票签上,供皇帝参考,这是圣旨形成的前期重要环节,为皇帝决策提供依据。
批红:皇帝对内阁票拟进行审核,用红笔做批示。若同意内阁意见就照批,有不同想法则会修改或提出新意见,批红后的内容才是圣旨的核心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便是皇权和文官集团互相斗争互相妥协的一个过程。
等双方都觉得差不多后,圣旨才算是进入正式生效的下一阶段。
抄写与校对:由专门的文书人员将皇帝批红后的内容工整抄写,形成正式文本,之后会有专人校对,确保内容准确无误、无错漏和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