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儒家士人,在大秦的社会结构中本就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们熟读经史,尊崇礼仪,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
嬴安深知,在这多事之秋,武力镇压叛乱与威慑外敌固然重要,但从根本上稳固人心,还需依靠儒家的教化。
数日之后,在各郡县中,儒家士人们闻旨而动。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儒者们,带着年轻的弟子们,走出书院,走向市井街巷,走向田间地头。他们穿着长衫,手持书卷,开始向百姓们传播儒家的思想。
在乡村之中,儒者们走进私塾,教导大秦的新一代读书识字的同时,也在讲述着忠诚、孝顺、善良等品德的重要性。
他们告诉孩子们,大秦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而遵循儒家之道,就是在为大秦的稳定做出贡献。
后宫之中,嬴安的女人们也在谈论着此事。独孤凤坐在窗前,微微点头,说道:“陛下此举甚是明智,以儒家教化百姓,可使民心归附。”
折玉儿在一旁应和道:“是呢。儒家思想深入人心,百姓若皆遵其道,大秦必能长治久安。”韩嬗珊则在一旁摆弄着自己的秀发,娇声说道:“陛下真是厉害,什么都能想到呢。”
翌日的朝堂上,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户洒在地砖上,映照出一片祥和之景。就在这充满希望的氛围里,好消息如同欢快的鸟儿飞进了众人的耳中。
羌地的白马地区已经被成功教化,信奉了儒学。这个消息就像是一阵春风,吹散了朝堂上之前因为羌地叛乱而弥漫的阴霾。
秦皇嬴安,听闻此消息后,那原本威严而略带忧虑的面容上瞬间绽放出欣喜的笑容。
虽然派遣儒家士人前往白马进行教化,乃是嬴安的父皇嬴复在位时指派的,但嬴安依然感到无比的欣喜。他深知这一成果对于大秦稳定羌地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群臣们也欢喜起来,那一个个或年轻或年迈的脸庞上,写满了对大秦未来的憧憬。
白马羌氐人信奉了儒学,这无疑能够减少该地的叛乱,进而大大减少大秦治理白马的统治成本。这就如同在大秦的边疆之地种下了一颗和平的种子,有望生根发芽,结出稳定繁荣的果实。
嬴安坐在龙椅上,身体微微前倾,眼神中透着坚定与睿智。他随即下旨,让一些儒家士人前往羌地理塘。他要理塘的羌人也信奉起儒学。
此时,已经六十九岁高龄的文臣廖显芳缓缓出列,他那满头白发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银光,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他的眼神却依然透着坚定与睿智。
廖显芳微微躬身,声音略带沙哑却十分沉稳地请求道:“陛下,微臣恳请陛下下旨,让鲁郡太守在鲁郡举行祭孔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