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简单逻辑

仅凭寥寥数语是不足以说服一位封疆大吏的,不过王化贞本就倾向于文官的意见,加之昨日才遭熊廷弼奚落,他的心头正窝着一股火。

于是为了向朝廷表明他有能力守住广宁,同时也是为了攫取在辽事上的更大话语权,他竟破天荒同意以周宁的建议为蓝本,亲自上书朝廷,请求引进红夷大炮和葡萄牙人的铸炮技术,并争取将铸炮厂设在山海关。

此类奏疏能获得支持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户部无力负担这笔费用,大概率会不了了之。

所以王化贞此举的目的,更多的是意在向周宁表明一种态度:只要愿意站在本抚台这边,本抚台就会帮你在朝廷里发声。

按理说从二品的高官无需对九品小吏展现出这种虚心纳谏的姿态,可奈何熊经略的气势太盛,武将大部分都是他的人,王抚台若不笼络一批人在身边,还如何能坐稳广宁防线话事人这把交椅?

集权是提高行政效率的第一步,相信封建制度下的官员都会认同这一点。

不仅要笼络周宁、徐光启、鹿善继这些文官,更要拉拢祖大寿、孙得功、毛文龙这些将领,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将对手弄成孤家寡人,这是政治斗争的惯用伎俩。

诚然建奴才是朝廷的大敌,可攘外必先安内,不把以熊廷弼为首的武将集团压制住,还怎么收复辽东?

王大人为了国事,可谓是操碎了心。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有付出才能得到回报,周宁明白这个道理,他当即表示唯抚台大人马首是瞻。

事有轻重缓急,不可因噎废食,眼下引进军事技术是要务,其他问题可以暂时搁置一边。

王化贞随后向周宁交代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前往三岔河勘察地形,四天之内拿出四个小型堡垒的图纸,每个堡垒要能容纳一千至一千五百名士兵,甚至还要设计安装火炮的炮台。

第二件事是定期参加在巡抚衙门召开的后勤保障会议,并要在会议上汇报工作进度,尽可能的畅所欲言。

第三件事是负责监督西平堡的改建工程,工期不能超过三个月,如果能在八月底之前完工的话就记一次大功。(广宁城的改建由徐光启负责,工作量更大,工期也更紧迫。)